2014國考筆試的帷幕已經落下,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優秀考生已經開始著手面試備考,而在面試答題的過程中,要想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亮點”是必不可少的。在管理學和心理學中有一些效應原理如果運用的恰當的話會給答案增色不少。按照不同的答題方向與題型進行分類,指導大家如何恰當運用不同的效應原理。
在結構化面試中的不同模塊雖然適用于不同的答題思路來回答,但有一些答題點出現頻率非常高,在不同題型中均會出現,但不管具體的題目是什么,基本的要點是共通的,只要熟練掌握基本原理,就可以結合具體的題目具體作答。這篇中為大家講解“蘑菇效應”在公職類面試時如何運用。
所謂“蘑菇效應”原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這在結構化面試五大題型中的“自我認知與職位匹配”和“人際溝通”兩種題型的答題中會被廣泛運用。
比如有的題目說“你進入一個新單位,覺得領導不重視你,同事排擠你,你怎么對待”。回答這類型的題目,首先我們得擺明自己的態度,作為一名剛剛走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要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能夠更好地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與事,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認識到,領導“不重視”僅僅是我“認為”,可能領導的本意就是要磨練我,鍛煉我,古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我并沒有奢望成為“人上人”,但是在進入單位之初的這些經歷能夠讓我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我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最后,同事對我的“排擠”可能是我哪里做的還不夠好,引起了同事對我的誤會,我應當抱著感激的態度來對待同事,因為同事的不滿是對我改進自身,提高能力的鞭策。以后我也會多向同事請教、多和同事交流,與他們共同營建一個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