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考試吧:2014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匯總
眼下,許多地方都把“抓項目”當做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強調落地的項目要“數量多、規模大”。有的還出臺了“抓項目”的具體機制,設置了大項目的“綠色通道”,并以“項目”落地開工的數量等進行評比檢查。
在市場經濟尚未成熟的條件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抓項目”方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行政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本質上仍然是粗放的經濟管理方式。一些地方采取將行政資源過度聚焦和傾斜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阻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發揮。從實際情況看,副作用也開始顯現。
其一,“抓項目”已開始向惡性的拼條件、拼政策演變。由于各地都致力于“抓項目”,對優質項目爭奪尤為激烈,致使政策底線不斷突破,這些底線包括土地、稅收等實際利益。比如,有的地方除給予“零地價”優惠,還要再拿出現金支持。甚至有些地方的環保和安全紅線也不斷讓步,致使一些對當地生態等有威脅的大項目,帶著“硬傷”勉強落地開工,也由此埋下了諸多隱患。
其二,“抓項目”厚了新項目,薄了老企業。資源總是有限的,行政資源過度向新項目傾斜,諸多老企業享受不到各種優惠政策,實質上造成了市場環境的不公平。這使社會越來越多地出現一種怪現象:甲地的老企業經常會被乙地作為新項目招過去,一個重要成因就是可以享受到新項目的各種優惠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行政資源已經開始扭曲資源的配置方式。
要做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政府為主導的“抓項目”方式應當改變。當然,政府不是不能“抓項目”,而是要在應該政府發揮作用的地方,更好地發揮作用。
由市場配置資源,是讓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的方式,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導向不改變,以政府為主導的“抓項目”慣性就難停下。當地方政府把重心轉到以“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上來后,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就會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和創造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自然水到渠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