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翻開報紙,總能看到幾則反映中東局勢緊張的新聞:不是敘利亞政府軍同反對派激戰、伊拉克多座城市驚現連環爆炸案、也門和黎巴嫩又有人被暗殺,就是利比亞官員遭綁架、埃及軍警同穆爾西支持者發生沖突、以色列繼續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擴建定居點,等等。
紛至沓來的負面消息,令人心情沉重,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中東形象更加固化:多災多難,硝煙彌漫;腥風血雨,渾水一潭……去年12月30日,“保護記者國際委員會”發布報告說,2013年共有70名記者在報道中東暴力沖突中殉職,僅敘利亞一地就有30名記者被打死,另有60名記者遭綁架,其中半數下落不明;在伊拉克和埃及,罹難記者分別也有10名和6名。中東連片動蕩不容小覷,這組數字就折射了中東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之險惡。
2013年,中東形勢跌宕起伏,但亂象叢生中也有積極變化:瀕臨開戰的敘利亞危機重回政治解決路徑,銷毀化武與政治和談雙軌并行;僵持十載的伊朗核問題終簽首份協議,朝著和平解決方向邁出重要一步;中斷3年的巴以和談得以重啟,成果有限仍在持續。此外,埃及政局再現拐點,轉型過渡艱難推進,其全球關注度絲毫不亞于上述三大熱點問題。
2014年,中東形勢如何嬗變?誰也不敢妄下斷語,但有幾個重要時間節點和問題值得關注與把握:
一是1月22日敘利亞問題國際會議將在日內瓦舉行。這是關乎敘危機解決和該國未來的一個契機。但這次會議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分崩離析的敘反對派中有哪些組織參會?分別支持敘政府和反對派武裝的一對冤家伊朗與沙特是否出席?各方能達成多少一致?對巴沙爾命運會做出什么裁決?這些問題都將決定會議成敗。
二是根據去年11月24日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的“合作路線圖”,伊朗承諾3個月內執行6項實際措施;根據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伊朗同意暫停生產豐度為5%以上的濃縮鈾,同時稀釋或轉化庫存的豐度為20%的濃縮鈾;接下來6個月時間里,伊朗不再增加豐度為3.5%的濃縮鈾庫存,不再興建額外的鈾濃縮設施等,西方相向而行減輕對伊制裁。這些協議文字能否變成實際行動,將直接影響伊核問題的走向。
三是按照去年7月29日重啟巴以和談的設想,和談持續期限為9個月。也就是說,到2014年4月底,巴以雙方要簽署最終協議,解決諸如領土、邊界、安全、難民、定居點和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另外,聯合國確定今年為“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年”,一個真正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能否出現在地平線上?至少目前看來,這還只是“黑暗隧道盡頭的一縷曙光”。
四是根據埃及軍方去年7月初公布的未來發展時間表,今年上半年政治過渡要連闖三關:1月舉行憲法草案公投,以新憲法為基礎進行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現在,埃及局勢漸趨平穩,憲法通過似不成問題,但公投過程能否順利?兩大選舉孰先孰后?能否如期而至?世俗派和宗教勢力如何博弈?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有何變化?這些未知數只能由埃及人來作答。
預測中東風云變幻,即使是“精算師”也難免不犯錯誤,因為中東地緣政治太復雜,民族、宗教和社會矛盾交織,新仇舊怨疊加,可謂“剪不斷、理還亂”,加上世界大國插手,地區大國攪和,“基地”組織滲透,紛爭和沖突就像池塘涌泉,到處冒泡,按壓堵塞無濟于事。2011年至今的中東局勢不穩,引發的內部動蕩沒有平息,衍生的外溢效應依然在擴散。看看今天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國,無論是經濟指標、社會秩序,還是安全狀況、民生水平,都難言樂觀。而停戰多年的伊拉克,“大亂”之后并未呈現“大治”,而是亂上加亂。在這些國家,西式民主成了一些政治、宗教勢力煽動攻擊、裹挾民意、謀取私利的借口。
美國在中東實施戰略收縮,中東多國特別是美國的盟友很不適應。俄羅斯加快重返中東,旨在構建新的地區力量平衡。對中東來說,這些變動是福是禍,尚需觀察。但中東要實現全面、持久、公正和平,讓穩定、發展、共贏的春風吹拂這塊飽經磨難的土地,還得由中東各國戮力同心,靠中東人民自己說了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