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北京一些酒店、展廳等場所,各類評選評獎令人目不暇接。“評比太多,我們人力、財力耗不起,得了獎也高興不起來。”浙江某知名企業北京辦事處代表楊女士道出了部分獲獎代表的復雜心情。
年終將至,評獎泛濫,誘惑與利益齊飛。如此景觀,或可稱之為“中國式評獎”——有公信力的評獎,不多;而多如牛毛的評獎,卻沒有公信力。但是,這獎那獎,還是有混淆視聽的功效,畢竟,眾獎加身之下,公眾顯然也分不清其中的真真假假。如此,一部分人明知被騙也要硬著頭皮參評,拿不了有公信力的大獎,拿著山寨版的大獎總比沒有大獎好,源于此等意識,多如牛毛的評獎活動屢禁不止。
一方面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式的現實利益鏈條,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企業畏懼于各種評獎的潛規則,只好“花錢消災”。據悉,評獎機構往往也會用多種手段讓企業參評,一是最直接的恐嚇威脅,讓企業參評;二是用“誰出錢多誰就能排在前面”進行誘惑,讓企業乖乖交錢;三是掛著政府部門的名頭,拉來退休干部當顧問,你想拒絕都缺乏足夠的底氣。
評獎泛濫的最大危害在于,其或將催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畢竟,如果一家企業致力于打造自家產品,而對各類評獎嗤之以鼻,哪怕其產品質量不低,也很可能處于劣勢地位,因為他們沒有漂亮的“金杯銀杯”。
顯然,評獎的泛濫,是社會公信之毒。一個法治誠信的社會,絕對不能允許這樣的“陰暗角落”存在。要構建規范有序的評獎活動,一者,需要評獎的相關機構“潔身自好”,加強內部監管;二者,需要明確評獎機構的相關資質和門檻,避免出現濫竽充數者;三者,仍需加強對違規評獎行為的監督和處罰,打擊力度不夠強硬,才使治理評獎泛濫像割韭菜一般,割掉一茬又長一茬。歸結于一點,便是治理評獎泛濫必須告別運動式打擊,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治理路徑。
當然,于社會和企業而言,有一個常識不容忽略,那就是——金杯銀杯,都不如顧客的口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