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注意事項、給定資料 |
第 3 頁:作答要求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給定資料
1.幾年前,中部地區一個鄉鎮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借新農村建設之名,大肆擴張。該鎮新區的規劃圖分為居住區、工業區和集貿金融區,規劃總面積達1025畝,其中未批先占良田700多畝。
然而最近,整個新區冷冷清清,當年圈占的部分農田上建起了樓房,除了步行街兩側的店面開門經營外,其余街道的店面都關著門,新區的寬大菜市場內只有少量農戶在擺攤,大片農田被平整閑置,雜草叢生。原來規劃的工業區和集貿金融區因招商未果都已停頓。
盲目發展的沖動并未止息。中部地區一個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在2010年年中確定的城市發展思路中,以“超常規的氣魄和膽識”作出了超常規的戰略部署:“城鎮化率要以每年5~6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到2011年,城區、工業園區面積分別拓展2倍,使城市框架達到32平方公里”。
一個總人口才21萬的貧困縣,縣城新區框架卻要擴張至32平方公里,在人氣沒有聚集的情況下,快速拉開城市框架,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必然是——大量土地被浪費閑置。
由于國家卡緊土地審批關口,在城區擴張中,一些地方干脆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一些地方以建廣場和辦公樓的名義征地拆遷,在實施時貪大求全。為了建設城區,中部地區某縣在2000多畝的農田和山地上建起一幢豪華的辦公樓和一個占地上千畝的文化廣場,希望借此拉動城市化,吸引百姓搬遷,但由于地處偏遠,城區人口少,新城區周邊冷冷清清,廣場附近開發的房地產滯銷空置,造成土地和資源嚴重浪費。
2.在C市東南某縣,縣工業園區提出所謂的“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開發理念,征占大面積土地搞園區建設,并進行“三通一平”。2011年1月上旬,在該工業園兩年前已完成征地拆遷的拓展區內,數百萬立方米土石方已完全填平了下面大面積的耕地和農房,但是拓展區內除了零散地停著六七輛工程車和挖掘機之外,并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的跡象,四周顯得很空曠。
當地群眾反映,由于地處偏遠,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園區招商引資并不理想,2008年就開征的近300畝土地圈而未用、批而未建,至今仍然荒廢。
在J省也存在同樣的問題。2010年12月,J省小藍經濟開發區收回閑置用地550多畝。該經濟開發區是J省省政府設立的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落戶企業500多家。清理前,在開發區落戶的企業中不少土地閑置,有嚴重違約、具備條件未開工的項目;有土地閑置面積較大或雖有少量建設但未投產的項目;有私自轉讓土地、股權套現的項目;有長期停產、停建,長期建設未投產的項目。
單位用地投資、產出強度是衡量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標。為集約節約利用土地,C市曾下達硬指標:主城9區工業園區投資強度每平方公里不得低于50億元、產出不得低于100億元;渝東北、渝東南貧困地區投資強度不得低于20億元,產出不得低于30億元。
然而C市各級國土部門集約用地調查評價發現,目前本市43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中,約有一半未能達到市里規定的投資產出要求。在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的三峽庫區某些區縣,其工業園區投資強度僅有8億~10億元/平方公里,不到規定標準的一半,普遍存在規模小、效率低、投入產出不達標等問題。
C市某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透露,目前一些企業之所以能大手筆拿地,也不在乎什么土地浪費,歸根結底在于土地便宜,企業多是看中土地升值的收益,而把投資和產出強度放在次要的位置。
西部某省一個縣的國土資源局局長介紹:“我們縣的經濟開發區主要承接從珠三角轉移過來的電子、食品企業,但是縣里買地企業的工業用地一般是一畝8萬~12萬元,相對縣里房地產用地每畝300萬元的價格低了幾十倍。但是沒有辦法,縣里為了發展經濟,追求GDP,必須以較低的成本吸引東部的企業過來。雖然我們縣也是‘土地財政’,但是工業用地這一塊實際上是不賺錢的,土地收益主要來自房地產。”
3.如果說工業用地還有投入產出比等硬指標的話,像教育、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用地的浪費就隱藏得更深,讓人難以察覺。以教育用地為例,從2003年開始,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解決C市高校發展空間不足、硬件滯后等問題,C市著力進行了大學城建設。目前C市大學城規劃占地已達到20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80億元,入駐高校13所,師生總數達15萬。
可以說大學城建設已能滿足高校用地需求,C市個別高校為擴大規模,仍在區縣拿地設立分校或分院。有的學校在區縣占地近百畝,卻僅安排大一年級部分院系四五百名新生就讀,不可不說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一些業內人士稱,一般而言,C市區縣教育用地價格要遠低于主城區,各學校愿意低成本拿地;而為提升教育發展政績,區縣政府也愿意給高校大面積土地,這種看似“雙贏”交易的結果,便使學校的分校或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其中的土地集約利用問題卻往往被忽視。
西南大學教授、C市市國土局原副局長說,現在不少學校都在爭地、搶地,因為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是剛性的,現在能低成本拿地實際上就是抓住了財源,不管怎么說都能穩賺不賠。
一些專家認為,大學城的建設是對的,可以改善師生教學、科研、生活的條件,但是有的做得太過分了。“有的大學城離城市20公里,利用政府的力量,一征地就是幾個平方公里。一個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北京大學改革開放以前的校園面積。那時我在北大上學,校內住5000左右的教職員工,1萬多學生,還有未名湖、3個體育場、大型圖書館、綠地、山丘,一平方公里能夠容納這么多建筑和人口。”專家L說,“現在有的學校占地幾個平方公里,這不是浪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