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D部長:突發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法,一種是已知的,一種是未知的。非典屬于未知傳染病,突發事件不一定成為公共事件,如果衛生防疫體制有效,就會及早發現這種病,及早隔離,而不會成為公共事件。由于衛生防疫體制本身出現問題,一直到出現小規模流行的時候,才引起了我們的警覺,這樣一個突發事件就變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變成突發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回應,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實際代價并不小,很多醫護人員也都感染了非典,相當多的非典患者還留下了很多后遺癥。
網友“雪夜的情懷”:我國是否已經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其積極作用是什么?
(7)D部長:7月26號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年人大開會的時候,各個代表提出應當建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的總體應急預案,這個意見已被國務院認真執行,已就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進行了討論并通過。這個預案是由25件專項應急預案和80件部門應急預案組成,有相當省部級機構已編制了自己的應急預案。全國應急預案的框架體系應當說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應對突發事件的解決思路大體是一個體系嗎?
(8)D部長:非典以后,相當多的境內外學者向國務院建議要成立國務院或者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被國務院內部討論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發事件,有很多原因我們是不知道的。最重要的是不管發生什么樣的突發事件,在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時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
比如現在發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醫療救護單位應當怎么救,交通部門怎么疏散交通,廣播系統怎么呼吁部門給予協助,群眾不要圍觀以免造成擁堵,這需要各部門之間的配合,一起完成社會救助行動。因此,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時,把握對應急預案的本質就是一個工作原則、組織分工、責任分工以及協調機制。比如水災、地震過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簡單把水災或者地震的事故處理了,事后還要有后續的步驟。另外,大的自然災害過后還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復建設,這需要國家投入和社會機制相結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發公共事件的嚴重性,您認為,我國目前處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時期嗎?
(9)D部長:當前我國是處于突發公共事件的突發期,我主要是指社會根源的突發公共事件。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的速度很快,特別是入世后,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服務機制不夠完善。比如社會保障系統,養老系統保障不到兩億人,參加醫療保險城里人還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說農村了。有些情況下,城市化進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設、道路、水庫、征地等等。由于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導致部分社會群體的利益受損害,因此引發了一些社會根源的突發事件。我認為是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期,并不是說現在自然災害越來越多,自然災害有它一定的規律。
主持人:上帝要懲罰人類,并不是在人類有準備的時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個階段里。
(10)D部長:比如海嘯,有很多年在中小學地理書中它都不是重點內容,但東南亞的海嘯,大家又認為應該納入教材了。但是我認為這是偶然事件。
網友“有遙遠的地方嗎”:災害頻發從哪幾個方面考驗民政、財政和衛生等方面的救災應急反應?
網友“多來米”: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今年夏天,全國共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不同程度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10902千公頃,成災5595千公頃,受災人口15078萬人,死亡1024人,失蹤293人,直接經濟損失1028億元。
網友“西格瑪”:今年遼寧“8·13”洪水災害是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夏季因雷擊造成的傷亡人數也是近50年來最多的一年。
網友“望江樓主”:雖然災害天氣給經濟造成巨額損失,但臺風、暴雨造成災害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大量降水。水資源的補充,對于植被的生長還是大有好處的。
網友“綠色的遠山”:我家在山區,小時候,那里山清水秀,樹木蔥郁,如今再回去看,大山光禿禿,原本有的樹大都被毀。一下雨,洪水比以前又大又猛,還出現泥石流,引發悲劇。生態環境再也不能破壞了。森林砍沒了,草地挖空了,我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就如同擺在“火山口上”了。
(11)D部長:一個國家總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財力,包括各物資儲備以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包括經濟的、政治的。這種能力是一個國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現,我們不能動不動一遇到自然災害就到國際上呼吁救中國。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所以我國在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我們過去政府體制機構建設中就已經注意到,我國有糧食儲備局、銀行儲備,財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們為民政部準備的救濟款。
如果沒有,就進入下一年的財政預算。中國老百姓儲蓄的積極性特別高,已經相當于我國一年的GDP,中國未雨綢繆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沒有儲備的問題。另外,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災的經驗,武警部隊和野戰軍如何協同。這回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分了四個級別,在不同的級別上,不同的政治機構或者特殊部門、特殊力量會介入進去,這是由中央統一指揮的。
網友“ZZ40”:應急并不等于浪費,我們在總結非典成功經驗時,決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費。最近礦難事件中也充分說明這一點,浪費是何等的驚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12)D部長:“浪費”有兩方面的含義,有一些不應該花的錢花了,是浪費。有一些情況,特別是當突發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時候,有一些防御性措施要付出代價。前兩天臺風“麥莎”在浙江沿海登錄的時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這時中央防災救災委員會下令,飛機停飛,要求幾十萬人撤離,這要產生代價。
事后可能風暴沒有想象的那么大。因為老天爺的事誰都說不準。在浙江的時候風力是12級,這樣的風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損失,所以人員要很快撤離。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臺風上岸以后風速減緩的很快,這無法預料。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認為撤離就是浪費。當然,如果把建設防災救災的款、國家物資用來大吃大喝,把錢裝在腰包里,當然是不能容忍的。
網友“一言等于九鼎”:請您舉幾個例子表明應急預案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教訓?
網友“英崗嶺”:請您舉幾個例子表明同樣的危機、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