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給定資料
1.2012年6月10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通報稱,2012年6月9日,S省Y中學7名初三學生結伴在Z河下游游泳時溺水身亡;H省W村5名小學生在山塘游泳時溺水身亡;H省F鎮7名學生在江邊游玩時,4人溺水身亡。教育部要求立即開展全面排查。
玩水是孩子愛玩天性的最直接體現,特別是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中小學生們開始和水結下不解之緣。入夏以來,學生集體溺水死亡事件已經屢見不鮮。2012年5月6日10時50分左右.A省L鄉太陽島附近長江水域發生一起高校學生群體性溺水事件,造成5人死亡。5月27日,H省5名12歲女孩溺亡,其母親一夜白頭?吹叫侣勚心谴萄鄣臄底郑覀儾唤獑,偌大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居然拯救不了幾個玩水的孩子?我們在過分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生存技能的訓練呢?一系列問題的背后是一道道教育所無法逾越的鴻溝,是一幕幕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輕!
當然,一系列的溺水事件也不是無規律可循。正如通報中指出的那樣:2012年中小學生溺水死亡事故,多發生在周末、節假日或放學后;多發生在農村地區;多發生在無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發生在學生自行結伴游玩的過程中;多發生在小學生和初中生中,溺死者男生居多。
在出現溺水突發事件時,首先要冷靜,選擇最佳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投入木板、救生圈、長桿等,讓落水者攀扶上岸。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再選擇下水救人和搭人鏈。顯然,這些孩子們都不知道這些。然而,學校和家長們則有責任讓孩子們知道。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學校和家長沒有做到對孩子進行最基本的生存教育。這些基本生存技能教育以及實戰演練,無疑是學校安全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孩子們所學習到的只是書本上的加減乘除和之乎者也等僵化機械的知識,而對于一些生活中應急的知識和生活小竅門等卻是模棱兩可,甚至是漠不關心。而且,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處于青少年階段的中小學生都有一顆好奇與探索的心,然而盲目地探索和一味地好奇,可能并不會得到良好的結果,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成了好奇心的陪葬品!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素質教育口號的號召下,一部分中小學已經開始開設了游泳、滑冰等一系列實用的校本課程。但是由于相關課程的開設成本過高,因此這些課程的開設僅限于東部的沿海發達城市,而內地貧困的鄉村地區卻沒有實施這些課程的物質保障,而這部分地區又是學生意外事故多發的地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等等,說的都是要做好事情的前期預防工作。從最近幾起學生溺亡事件來看,我們的一些部門也都是在做事后工作而已。也許只有血淋淋的事實才能讓一部分沉醉在權力夢里的人清醒。
2.“空心村”是指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都涌入城市打工,除去過年的十幾天。其它的時間均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因此,出現了留在農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殘的現象。因其農村常住人口有如大樹之空心,故名之“空心村”。
土地資源是一種“綜合”的自然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我國山地多,平原少,干旱、高寒區域大,耕地開發受限制,人均耕地少,而農村閑置宅基地更加劇了人地矛盾問題。農村新建的住宅大多在村外,靠近公路和集鎮的地方,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據了解,“空心村”的空心,少在0.067hm2左右,多在0.200 hm2以上,一個中等鄉鎮約有300多個自然村,平均一個自然村以0.133 hm2計算,一個鄉鎮就有40 hm2以上的土地被廢棄!翱招拇濉闭加玫耐恋,耕不能耕,用不能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一方面是農民建新不拆舊,造成土地大量閑置;另一方面,許多村莊出現無處建房現象,土地管理部門被迫在有限的耕地指標中切出一部分來解決缺房戶的建房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關鍵。社會現代化的難點在農村,農民富裕、農村振興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空心村”繼續蔓延將導致農村居住環境持續惡化。由于“空心村”內的廢棄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到了第三、四代之后,鄰居之間的土地界限必然會有些模糊。隨著農村土地的日益緊張,宅基地今后必將升值,到時候這些廢棄宅基地可能會引發家族內或家族間以及宗族間的矛盾糾紛。既不利于農村的繁榮.又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空心村”的廢棄房屋由于無人居住,所以也無人修繕,有些已經倒塌。不少村民將老房用于圈養禽畜。由于沒有人清理,致使村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老鼠遍地、蠅蚊亂飛、糞便成堆。“臟、亂、差”嚴重影響居民的居住環境和身心健康。
政府應大力支持推進農村集居化建設,積極引導居住在城鎮周邊的自然村或零星居住的村民離開布局分散的舊村莊,集中到規劃區建房;驅⑿〈搴喜⒊纱蟠,有步驟地整體搬遷,向中心村或城鎮集中,連片發展,形成規模。推進農村集居化建設,要合理引導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民流向和研究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辦法。應當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依法流轉。只有合理分配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產生的經濟利益,采取閑置地流向主體多元化,有適當條件限制的流轉方式.才可以集約利用農村土地資源,提高農村房屋的利用率?梢詫⒋迩f的搬遷歸并與集居化建設和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復墾相結合,將遷村并點調整出來的土地整理為可機械化操作的連片高產穩產田,這既緩解了建設用地壓力,又實現了多贏的效果。在進行農村集居化建設時應體現“尊重農民的集體土地所有權.保留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放開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向農民集體頒發土地所有權證。以法律形式保障其土地權利,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讓整理成片后的土地向種植大戶轉移,逐漸形成“鄉村企業”,而其周邊的農民逐步演變成為“鄉村企業”打工的“農民工人”。
3.2012年1月8日,D縣某村的一位84歲的老太太遇害,經過公安機關的努力,于10日凌晨破案,抓獲嫌疑人——同村的徐某(19歲)。徐某因沒錢過年而對這位老太太實施搶劫并殺人滅口。
該縣歷來都是勞務輸出大縣。僅建筑工人就達10多萬。隨著農村外出務工經商辦廠人員的不斷增多,老人、孩子和婦女構成了農村的留守群體,不可避免地減弱了農村地區的自然防護能力,形成了社會治安的“空心村”。
許多盜賊事先了解誰家年輕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獨自在家的情況。他們在夜深人靜時,進入留守老人家中偷走財物。這種作案的頻率一般比較密集,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在一個村里一個晚上就盜竊多家。每戶的具體財產損失數額不等,但嚴重沖擊了留守老人生活的安全感,擾亂了農村的社會治安秩序。
被盜騙的農村留守老人一般年齡都比較大。在盜竊案中,他們由于上了年紀,聽力明顯下降,對犯罪分子的動靜很難覺察;在詐騙案件中,由于他們的記憶力和判斷力明顯減退,很容易出于同情心或為子女掙錢減輕負擔等考慮,最終上當受騙。農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在外打拼,沒有時間看望老人,也往往忽視對老人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質幫助。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心理上產生更強烈的歸屬需要,對自身價值也容易產生懷疑和否定,渴望和他人交流,因而自我保護能力較差。當詐騙者尋找機會與留守老人接觸時.這些老人首先感到的是與他人交流的快樂,全然沒有意識到眼前的“陷阱”。在盜竊案件中,留守老人家中的院門、圍墻有的早已需要修繕。 農村留守老人安全防范問題,已經無法回避地擺在我們面前。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成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妨礙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保護農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防盜防騙防火災和保護好人身安全,讓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
有關人士也呼吁,對農村留守老人,要加大司法救助,切實維護和保障他們的基本權利。要切實加大對侵害農村留守老人犯罪的打擊力度,保護農村留守老人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