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決定,再取消一批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共計76項。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評估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是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簡政放權的重要內容。《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提出,除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務院有明確規定的外,其他達標、評比、評估和相關檢查活動一律予以取消。政府部門較多地運用評比達標表彰手段,與政府管理性質不吻合,也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必須進一步加大清理力度。
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有利于加強黨風政風建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堅決反對形式主義,認真清理各類評比表彰和達標活動。當前,有的地方和單位開展評比達標表彰活動,追求轟動效應、不顧實際效果,成為流于形式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評估工作中,必須正風肅紀,緊扣為民務實清廉要求,堅決取消這類項目。
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有利于減輕基層、企業和群眾負擔。有的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有的以開展活動為由借機斂財、謀取不正當利益。凡此種種,都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敗壞了社會風氣,基層和企業不堪其擾,群眾反映強烈,必須堅決予以清理。
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要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的要求,從嚴從緊,切實做到“四個一律”: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和中央文件規定的,一律不得開展;與政府職能無關、對推動工作沒有實際意義的,一律不得進行;已取消的,一律不得變相保留或恢復,防止“割韭菜”現象;已轉交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承擔的,一律不得使用財政資金和向企業或社會攤派費用
國務院強調的四個“不得”,既是對評比亂象的治理,同時也是對權力不當尋租通道的又一次清理。治理評比亂象,有助于讓被綁架的評價體系從失真狀態還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清理權力尋租通道,則有助于行政職能向公共型服務型方向轉變。無論社會管理還是企業監管,行政職能既無需面面俱到,在所有領域都顯示存在,也不應由于過度介入評價領域,而成為利益關聯方,從而失去客觀仲裁者的應有位置。事實上,多數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都屬于微觀領域的事務,行政職能本來就不可能細致到方方面面,不可能對微觀領域事件全部進行真實有效的甄別、評估。如果真要如此具體地將行政觸角深入下去,那將意味著巨大的行政成本。而政府部門是否在所有領域都具有足夠的專業性,能夠客觀得出評估項目的真實結論,也是未知數。因此,在多數情況下,政府部門主導的評比表彰評估項目,不可能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可能不帶有反映行政意志甚至個人意志的想法。這就容易使評比失去公信力,并將行政部門應該維護的公信力抵押進去。
因此,治理評比亂象還具有正向的溢出效應。其一,是政府部門從不需要在場的領域退出來,專注于宏觀管理領域。讓社會管理能夠管理的事,既省行政成本,也減輕行政負擔。其二,防止政府部門公信力因粗放式甚至尋租式的評比無謂流失。
【啟示】
簡政放權,絕不是一放了之。轉變職能,放和管是兩個輪子,只有兩個輪子協調運轉,車才能跑穩跑好跑快。一方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嚴格執行清理政策,積極穩慎做好下一步清理工作,原則上不再新設評比達標表彰評估項目,切實防止邊減邊增、明減暗增。另一方面,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治理能力,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做到該管的事必須管住管好,提升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權威性,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