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醫療,是中國農村社會通過集體和個人集資,用以為農村居民提供低費的醫療保健服務的一種互助互濟制度,它既是中國醫療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改革前,中國農民的醫療保障主要依靠合作醫療體系。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多數村莊的合作醫療都解體了,村衛生室變成了私人診所。目前,占全國30%的城市居民享受著三分之二的醫療衛生資源,而占70%的農村人口卻僅獲得不足三分之一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由于城鄉之間醫療保健資源分配不均,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醫術較高的醫務人員多聚集在大醫院,農村大多數人經常利用的衛生資源是村衛生室或個體鄉村醫生,然而村里的衛生人員多半沒有參加過正規的培訓,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村衛生室沒有必要的消毒設備,由于基本保健知識得不到宣傳和防疫保健工作的削弱,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疾病占農村人口疾病的前三位,而且一些絕跡多年的傳染病、地方病在農村又死灰復燃。
導致農村醫療保障的嚴峻形勢有許多的方面。首先,農業是中國的弱勢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下降,各級地方政府用于合作醫療的財政資源較少。其次,近20年來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政策基本上遵循著市場化取向,把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農村公共衛生事務也推向市場。再次,對合作醫療有種種誤解。一些干部認為合作醫療對經濟增長作用不大,不想多管;宣傳的不到位和報銷難度大,造成不少農民對合作醫療不信任。最后,農民普遍認為鄉村醫護人員素質低,沒有醫治大病的技術與設備,即使參加了合作醫療也于事無補。
【對策】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是利國利民的舉措。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農村普及并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我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制衡機制建設,規范管理,強化監督
首先,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建設,建立全國統一、權威的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其次,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監督體系,這是農村社會保障制衡機制的主要組成部分。 第三,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機構隊伍建設。通過內部提高職工素質和外部引進專業人才的途徑,努力塑造和培養一支適應專業化、現代化、市場化管理需要的專業隊伍。
(二)加強政府管理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衛生組織建設
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工作的領導,明確工作職責。由專門的社會保障部門來具體組織實施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為了確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穩定有效的進行,必須明確合作醫療的組織領導、宣傳發動、資金的籌集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隨著農民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逐步提高,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嚴格按照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調整和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進一步改善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實現農村衛生院的合理布局,加大對專業的衛生醫療隊伍培養,提高醫療人員素質和服務質量,是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加大宣傳力度
堅持一般與特殊相結合,切實保障農民群眾利益為了確保農民群眾都能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帶來的實惠,對那些家庭經濟條件特別不好的農戶,政府應該免費為他們辦理合作醫療。同時應進一步加大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力度,讓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合作醫療絕對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同時兼顧農民群眾和鄉鎮衛生院的利益,對提高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施和技術條件給予一定得補助讓農民群眾即使是得了大病也可以在鄉鎮衛生院得到高標準的治療。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國家應逐漸增加合作醫療補助額度,真正讓農民群眾治療大病時再無后顧之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