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研究如何承續和發展傳統節日方面,專家們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東南大學的A教授指出,由于普遍缺少傳統文化和民俗知識的教育,我們的年節文化符號和功能意義已被很多人所曲解或淡忘,不少人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使節日習俗產生了明顯的異變。比如,說春節倒貼“福”字為“福到”,說元宵節吃元宵是為“團員”,把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鵲橋取名為“七巧橋”等,都是由于知識的缺失而對傳統節日事象的妄說。
此外,近些年來,西方文化中的有關“情人節”的話題備受年輕人的青睞。于是一些商家、學者和媒體紛紛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不僅把中國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賦予了“中國情人節”的元素并開始打“中國情人節”的牌子,甚至有些不負責任的學者還把中國的“元宵節”、“中秋節”統統都與“情人節”扯上關系,大有一番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改朝換代”的趨勢,大有一番不去做“情人”的文章,就不叫過節的傾向。
雖然節日屬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間普遍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但在一片大唱“中國情人節”的聲浪中,我們是否想過在我國歷史文化背景中,“情人節”的元素和內涵是不可能形成社會推崇的、普遍的民間基礎,沒有民間基礎也沒有節日之說,也就不可能存在“情人節”的元素和內涵,A教授認為,這些都是應該警惕的。
北京師范大學B教授認為,我們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節日正在不斷地增添新的內容,比如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經常有許多民俗風情出現,有些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外來的東西。2008年北京春節地壇廟會的標志物鯉魚旗,就來自日本。在日本,端午節的時候要掛鯉魚旗,家里有幾個小孩就掛幾條旗。這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節日的新變化”。他說,“我們傳統節日的創新,最終要服務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為本。”中國社會科學院C研究員以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為例,說明今天各地流行的節慶活動,不少是在各種現實力量的促發下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所以,對于目前的節日現狀,不必過于憂慮。傳統是被不斷發明、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現有的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地來自于過去的某個原點,其中甚至常常融入當代的內容,今天出現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正在為促進向后世延續的傳統增加新的因素。
7.經濟在增長,民族文化認同感也在堅守,韓國的主要節日和中國一樣,大多也是植根于農耕時代,但是他們在傳統文化身上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確定將低消耗、無污染,立足于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支柱加以扶持。資料顯示,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規模為72.58萬億韓元(約合650億美元)、約占韓國當年GDP的6.2%。
政府鼓勵民居擁有者繼續在傳統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建筑外觀不能被隨意改變,以形成體現傳統鄉土風情的“民俗村”,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還舉辦“文化遺產年”、“旅游年”等活動,設立“泡菜節”、“假面舞節”等年度慶典來進一步宣傳韓國傳統文化。
為發掘韓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韓國還專門設立了“無形文化財產廳”,組織專家發現并認證值得保護的傳統文化項目,韓國的傳統說唱、假面具、造紙等傳統手工藝,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風俗節慶,傳統醫藥等被當作“無形的文化財產”加以保護。
此外,在韓國還善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手段相結合,創造新價值。電視劇 《大長今》中的飲食文化,《新娘十八》中的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包含了眾多的韓國飲食、服飾、醫學、婚戀等傳統文化元素。除電視劇出口獲得的一次性收益外,韓劇還帶動了旅游熱、韓式美食養生熱和韓國傳統文化體驗熱,創造了極大的綜合效益。在韓劇中,傳統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韓國的年輕人打扮時尚而現代,在地鐵里、公交車上,他們聽著喜歡的音樂,與西方年輕人一樣喜歡NBA、喜歡互聯網,但是在傳統節日和結婚時卻是一定要穿韓服畫韓妝而不是披婚紗畫現代妝的。政府的投入、各項政策的實施、根植在國民思想深處的民族自豪感、一大批民族文化者的努力工作等,推動著這個國家生機勃勃的傳統現代文化發展。10萬人口的東海市,有政府建設的免費開放的各種傳統文化博物館6個。在博物館和民族特色公園里,無論是不是節假日,最多的參觀者是中小學生。景福宮里有個主題展覽叫“韓國人的一生”給人印象深刻。他們用蠟像、聲、光、電、影等傳統和現代科技手段,把祈子、懷孕、出生、長成、結婚、工作、花甲祝壽、去世及葬禮等韓國人一生中的重要節點,都細膩具體地展現出來,尤其是禮節、服飾、飲食體現的最充分。
三、申論要求
1.“給定資料3~6”集納了我國傳統節日被“淡化”和“異化”的諸多現象。請指出其具體表現。(25分)
要求:內容全面、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語言準確,不超過300字。
3.某公益組織欲策劃一次名為“月滿中秋”的公益活動,向全社會發出要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倡議。請你寫出該倡議書的主要內容。(20分)
要求:目標清楚,內容具體,倡議具有可操作性,300字左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