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申論》試卷
滿分:100分 時限:120分鐘
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貫徹執行能力的測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材料30分鐘,作答9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試卷空白位置或草稿紙上打草稿,但所有題目都要在答題紙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無效!
給定資料
資料1
2012年2月22日長城網刊登題為《中央媒體聚焦青縣“好人現象”》的消息: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新聞媒體,紛紛報道滄州青縣“好人現象”,深入探究這個小城“道德傳奇”背后的故事。
2月12日《光明日報》報道:“盤古故里好人多,慈行善舉說不夠……和諧社會陽光照,創造美好新清州(青縣)。”這是河北青縣舉辦的2012年春節晚會主題曲《德風浩蕩滿清州》的歌詞,歌中的“盤古故里”是傳說,但“好人多”則是不折不扣的現實。據統計,2001年以來的十年間,青縣從基層涌現出的1300多位好人中評出縣級道德模范720多名,受到國家、省市表彰的達50多人,其中1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1人當選國家“百名優秀志愿者”,3人獲省道德模范提名獎,2人被評為省“百名百姓雷鋒”和“美德少年”。去年10月,中央文明辦在滄州隆重表彰“中國好人”,河北好人占了全國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滄州好人占了河北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青縣好人則占了滄州好人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了“好人扎堆”的“青縣現象”,讓“青縣好人”成了品牌。
早在2001年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時,青縣縣委就提出了“孝敬、友善、誠實、勤儉”的青縣人道德標準,開展了評選“孝敬模范”和“教子模范”活動。此后,逐漸建立了以公民道德建設促進會、老年道德評議會和青年敬老協會為主的群眾道德建設組織體系,形成了由黨委統一領導、群眾組織具體負責、百姓廣泛參與的道德建設管理機制,搭建群眾喜聞樂見的參與平臺,吸納參與者2.8萬人,群眾參與率達到60%以上。形成了村街(社區)“月評好人”、“季評好人”,年底鎮(局)評出道德模范、全縣評出“感動青縣”道德模范的好人海選機制。對涌現出的道德典型,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宣傳,他們將一年一度的縣鄉村“三干會”變成“群英會”,胸戴紅花、手捧獎狀的普通百姓、優秀公民成為會議的主角。他們通過電視專題欄目《德化人生》直播“青縣好人”的事跡,讓群眾家喻戶曉、人人敬重。對“感動青縣”道德模范,不僅給予物質重獎,還銘刻在“道德楷模榮譽墻”上,讓他們的名字世代傳頌、萬古流芳。此外,還發動單位、企業、個人成立了“青縣好人后援會”,設立了“道德建設公益金”,對困難的道德模范家庭進行幫扶和救助,“讓好人出名,讓好人好報,讓好人不吃虧”。
一個只有40萬人口、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縣,怎么能涌現如此多的道德模范?縣委書記李新平說:“十年來,我們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根本性、長期性的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制度,常抓不懈,使全縣上下形成了‘人人崇尚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局面,促進道德感召的氛圍始終聚而不散、愈加濃郁!
資料2
2012年2月13日新華網刊發新華社通訊:沿著京滬高速公路過天津進入青縣界,一座寫有“道德青縣,愛心之城”的巨幅宣傳牌讓過往行人印象深刻。這是一個并不太出名的小縣城,來到這里你不僅可以看到干凈整潔的街道,而且可以感受到樸實的民風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從大街小巷到樓堂館所,從街邊宣傳牌到電臺電視臺節目,初到青縣的外地人都會捕捉到這樣一種信息:青縣好,青縣好人多!
有一位老人叫周汝珍,作為青縣康復敬老院院長,她23年像親閨女一樣照顧170多位孤殘老人,給他們生的幸福;為125位老人送終,給他們死的尊嚴。
有一個男人叫孫志軍,他獨自照料癱瘓妻子30年,從掙錢養家到求醫問藥,從吃喝拉撒到縫縫補補,孫志軍一人挑起所有家庭重擔,對病妻不離不棄。
有一對夫妻,收養腦癱棄嬰20年。夫妻二人省吃儉用,到處求醫問藥,對腦癱孩子勝過親生兒女,使這個曾被拋棄的弱小生命在人世間找到了最大的幸福。
有一個少年叫呂希慶,背著雙腿殘疾的同學上學,從小學背到中學,整整8年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讓人們看到了幼小的擔當和古老的道義。
有一名青年叫張強,他是一名企業家,更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出外洽談業務時帶著患有小腦萎縮癥的母親以便隨時照顧,被傳為佳話。
有一個個體戶叫王俊崗,20余年義務救助車禍傷者近30人,他不圖回報,還經常為傷者墊付醫療費,人稱活雷鋒“王老救”。
……
青縣為何好人多?除了制度、機制作用外,還是堅持走群眾路線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果。宣傳的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看似平常卻不平凡的好人好事,推出的道德模范都是土生土長的鄉親,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容易學、效果好,拉近了道德建設和老百姓的距離,在老百姓中營造出了道德養成的氛圍。群眾的道德觀念強了,是非標準對了,社會風氣好了,很多社會矛盾、糾紛和沖突自然而然得到有效化解,實現了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的統一,好人好事增多,爭做道德模范蔚然成風,信訪量連年下降,刑事治安案件年均減少10%。
青縣的道德建設經驗表明,社會和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的好壞。通過弘揚社會正氣、宣傳高尚情操,引導人們形成一個良好的主流價值觀,在好人好事成為普遍現象的同時,自私、狹隘甚至抱怨、仇恨、敵視等不和諧的因素也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由于社會環境和諧向上,全縣各項工作都走在全國前列,先后獲得“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先進單位”、“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范單位”、“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縣”、“全省雙擁模范縣”等榮譽稱號。
資料3
青縣縣委認為,作為地方黨委、政府,不僅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要教育民眾,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公民道德是軟實力,軟實力也是硬道理。由于領導重視,認識到位,青縣一直把公民道德建設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把看起來不好量化、很容易做“虛”的思想道德建設做“實”。大力選樹既體現先進性又體現社會性的道德典型,大張旗鼓地表彰、宣傳、推廣好人好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讓好人好事在該縣形成規模、聲勢和氛圍,發揮規模效應,凝成一股正氣,使先進感到光榮,后進感到難容。公民道德建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風尚,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都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加快了“經濟強縣、和諧青縣”的建設步伐。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青縣持之以恒地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全民文明素質明顯提高,社會環境和諧穩定。2011年,一個攜6.5億元項目的客商考察了附近多個縣市,最終落戶青縣,理由只有一個:青縣社會風氣好。
梧桐樹茂,引鳳來儀。位于青縣馬廠鎮的韓商工業園內,八成以上企業是外地客商投資興建,機箱工業園區發展也已形成規模。鎮長李維忠介紹,由于馬廠鎮抓道德文化建設和發展環境建設十年不松懈,最終形成了群賢畢至的可喜現象:2007年全鎮招商引資2億元,2008年達到3億元,2010年升至6億多元,2011年突破9億元!
2011年,青縣財政收入達到10.5億元,5年翻了一番半,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4年躍升了10個位次,上升到第30名。目前,青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強最大的輸油氣鋼管制造基地、環京津地區最大的針織毛衫生產加工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電子機箱配套加工基地。在前不久首批發布的全國40個“宜居宜業典范城市”中,河北青縣榜上有名。
資料4
2012年3月14日長城網消息:率先實行新農合、新城合、新農保的青縣,民生保障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凸顯,各地都在進行著不同方式的探索,但目前仍沒有統一的解決方法。青縣為了讓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農民同樣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最近出臺了《青縣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方法》,對全縣11250名失地農民,由政府斥資一億六千萬全部給予補貼,其中5540人根據個人意愿納入了企業職工保障體系。給農民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在全國是首例。
早在幾年前,青縣率先推行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時,縣財政就進行大筆的投入,因為保障標準每人每月提高了50元,縣財政為此每年就要多支付五千萬元?h委書記李新平說:“助人為樂,服務人民不僅是老百姓的事,更是政府的執政理念。各項社會事業要真干,政府首先要為老百姓著想,老百姓才會響應支持政府工作,青縣的系列民生工程與道德建設是同一根莖上生出的花朵!
青縣多年前是滄州的一個窮縣。但十年來卻一直是“人口財政小縣,民生大縣”。目前全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采用的是青縣模式。“新城合”(城市無單位人員、失業人員合作醫療),農民合作養老均由青縣率先發起,青縣村民自治新模式,農民合作養老先后成為中國基層政府創新樣板。貧困學子保障等多項民生創舉均獲得了社會廣泛贊譽。這些舉措,意味著政府寧愿過緊日子,也要把幸福給老百姓。事實上,一系列大的民生投入,不但沒有將青縣財政拖垮,由此而來的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反而為當地帶來了更好的發展勢頭,成就了一個平原小縣的德政之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