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由于游客數量激增,超過了華山纜車運送能力,造成大量游客滯留。部分游客向華山景區管委會提出了質疑,要求退票,并封堵了華山景區的入口,造成管委會接送游客下山的班車無法正常運行。大批游客采用徒步的方式自行下山。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疊加,“史上最長”的黃金周激發了人們的出游熱情,各景區游客人數均急劇攀升,所承受的客流量壓力前所未有。比如,10月2日北京故宮參觀人數竟達18萬人,再創歷史紀錄;南京中山陵景區游客每日超21萬人次,25分鐘的路程竟然要“爬”兩小時。景區人滿為患,無疑讓游客感到“鬧心”。
景區被游客“擠爆”,以至于出現“一床難求”、“一車難求”,總有人指責游客不理性,非要到熱門景區“湊熱鬧”,是“花錢買罪受”。在筆者看來,這是打錯了板子,沒找到問題的癥結。一來,游客完全擁有自主選擇旅行目的地的權利;二來,由于信息不對稱,游客事先也難以預知景區的狀況。
相比于游客,景區卻在那里“悶聲發大財”。在黃金周開始前,有媒體記者采訪就發現,面對極有可能出現的旅客“井噴”現象,多數景區由于擔心影響收益,并未把安全預警當回事。有景區工作人員說,即便游客高峰時需暫停售票,也必須由市里主要領導來決定,“這是一個復雜工程”。即便在長假期間,各熱門景區盡管均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客流壓力,但仍未見有景區主動發布安全預警,分流游客。
可見,不少景區寧愿“撐死”,也不愿預警限客,這才是導致景區人滿為患、旅游秩序混亂,乃至于游客與景區管理者發生沖突的癥結所在,暴露出的是景區方面的急功近利。從安全的角度考慮,景區應當對游客實行總量控制,在人流量飽和時應立即停止售票?墒,不少景區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奉行多多益善的原則,來者不拒,哪管游客的旅行體驗和安全。
景區超負荷運轉,雖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終究是一種鼠目寸光、殺雞取卵的牟利思維,對人文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損害將是長久的。景區“超載”也會影響游客游覽體驗的舒適度,甚至給游客帶來安全隱患。服務縮水、質量下跌的景區,雖能迎來這一撥游客,但極有可能因為游客口碑太差,外在形象和社會效益不好,而“嚇走”下一撥或往后的游客。
我們認為,應將景區安全預警納入行政管理,在面對高出設計容量的高客流時,應果斷停止售票,或通過及時發布“客容量”不同程度的預警,引導游客科學選擇旅行目的地。限客雖會暫時失去部分經濟收益,卻有助于保證旅游質量。這樣,游客才會停留下來,充分享受旅游的樂趣,為景區作出更大的經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