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預示著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逐漸形成之后,法治將成為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標準表述】
[意義]
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意味著我國治國理政的方式將進一步完善。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動員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需要采取各種方式和形式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充分保障公民權利、維持國家長治久安。法律的根本出發點應該是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立法程序,充分發揚人民民主,允許各種利益階層和群體參與到立法中來,充分有效地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和意見主張,使法律真正成為全體公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從而有效地推進全方位實施依法治國的進程,建設和諧社會、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充分發揮司法救濟的作用,保障各種權利得到有效實現。在法律領域,人們的社會利益往往表現為各種權利。當權利受到侵害或者發生損失時,就需要司法予以救濟。司法的本質和最終目的在于實現正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當高度重視和進一步發揮司法的這種權利救濟功能,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我國法治建設的重點應當盡快轉移到推進憲法和法律實施上來,著力解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
[對策]
結合執法公信力來源于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來源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兩個方面,因此,中公教育專家建議提升司法公信力應在以下幾點下功夫。
一是要正確認識現狀、保持清醒意識。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司法公信力不高的現狀和形勢,既不能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也不能盲目尋求突破。當前,公正高效司法的法律依據更加全面,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施行,法律體系內部的總體構架更為科學統一,法院審理的絕大多數案件都能找到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裁判能夠做到于法有據,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外部環境不斷改善。
二是要擺正工作心態、找準職能定位。做好本職工作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最主要途徑和最基本要求,法院做不好自己的事情,不能正確全面履行職責,就談不上為民司法、服務大局,甚至會降低司法權威。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辦案理念和辦案方式上,不能滿足于被動地處理具體案件,不能滿足于履行單純的司法責任。
三是要著眼于自身、全面加強建設。立足自身,擺問題、查原因、定措施,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升隊伍素質,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樹立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要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改進司法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