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時期,面對經濟增長乏力和城鎮化新機遇,不少地方紛紛拋出大手筆投資計劃,引發“口水戰”。有質疑者認為,中國經濟比下滑更危險的是地方政府在“穩增長”和“城鎮化”煙幕彈下,再次祭出投資大旗,“將政績留給自己,將風險留給銀行和后任”。對此,我們要一分為二地分析。
過度依賴投資是我國經濟的“老問題”,也是產能過剩等矛盾突出背后的深層原因。據測算,眼下不僅傳統產業過剩,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個別行業甚至出現了絕對量和長期性的過剩。比如,我國粗鋼產能、水泥、電解鋁等均占全球產能一半左右,尤其是粗鋼產能在2011年底就達到9.7億噸,到2015年預計達到11.2億噸,而中國鋼鐵消費峰值預測至多也就8億噸。產能過剩從根子上說是盲目投資過剩和產業規劃雷同造成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表明,各地“十二五”規劃中就有16個省市區把鋼鐵作為重點發展產業、20個省市區把汽車作為重點發展產業;2012年以來各地規劃的投資總量加起來很可能超20萬億元,一些地方的投資率已占到了當地生產總值的120%,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傳統制造業原有產能的擴張。
更令人憂心的是,新興產業也正在成為地方投資規劃的“萬金油”。比如,某些西部貧困縣市,長期以來產業層次低,也缺乏有力科研要素支撐,但規劃中卻信誓旦旦地打出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口號,“跟風”嫌疑嚴重;又如,在某省剛出臺的海洋經濟規劃中,需求不大的“游艇業”竟成了該省各主要產業集聚區、沿海地市均突出打造的重點產業。而面對新型城鎮化的新機遇,“穿新鞋走老路”的開發模式又在一些地方上演,新一輪“造城投資熱”苗頭已顯。重復投資、盲目投資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各地產業高度同質化、惡性競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甚至觸發經濟系統性風險。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投資過去很重要,今天仍很重要。對于處于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而言,刺激增長的最有效手段是投資。縱觀世界發展史,沒有哪個工業化國家在此階段不是靠大規模投資來推動增長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增長,高投資和高資本積累功不可沒。從國際機構預測看,2013年全球經濟仍處低迷狀態,增速中位數也就3%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出口環境難以明顯改善;同時,提高收入、完善社保、大幅縮小收入差距等三大問題短期內還無法徹底解決,決定了我國消費再上新臺階難度很大。這也就是說,今年保持一定經濟增速,關鍵還是要看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部署。
投資是把雙刃劍,最終是“天使”抑或“魔鬼”,重在如何把握投資的結構、投向和質量。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四化”加快發展階段,在民生以及一些重要產業領域投資空間仍很大,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總量可達數十萬億元。但無論是發展老產業,還是培育新產業或是搞建設,都要充分考慮現實和未來的市場容量,考慮競爭能力,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考慮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否則終究會付出巨大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