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理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關系,下放權力,調動地方主動性,釋放地方活力,并讓地方政府的財力和責任相匹配;
第四是理順政府部門內部間的關系,解決職能交叉、職權不清、相互推諉扯皮等問題。
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之相關的管理機制也需要改革創新,包括良好的信息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監督和約束機制,這在政府機構職能轉變中也同等重要。
高小平: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要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社會管理規律和行政管理規律,要把握政府、市場、社會這三者關系的邏輯。這三大規律及三者關系就根本點而言,都必須服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規律。
經濟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切斷政府直接干預企業微觀事務這只“手”,做減法;社會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服務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管理社會成員,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這只“手”,做加法。這是大方向。按照這個邏輯、方向,我們就比較容易判斷政府對哪些事情該放掉,哪些事情該管好。
其中,在投資領域,凡是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投資項目,一般都可以放下去,讓投資決策者自擔風險,讓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獲得更多的投資自主權。在生產經營活動領域,只要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行業組織能自律管理的就不要政府審批,變事前批為事中和事后監督;在資質資格許可、認定和評估等領域,政府主要負責依法制定標準或評價規范,更多具體工作由行業協會、學會依法依規獨立去做;在工商登記和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領域,降低準入“門檻”,實行寬進嚴管的政策;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的經費使用上,大幅度減少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放手讓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用好錢,這將大大減少“跑部錢進”;在涉及人民生活特別是食品安全等社會民生領域,必須加強監管,出大力氣、花大價錢管住管好。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統籌協調,合理配置資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權力結構的變化將有效遏制權力“尋租”現象
新一屆政府將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作為開門要辦的第一件大事。近兩個月來,相關工作緊鑼密鼓。“開弓沒有回頭箭,下一步還要繼續推進,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這樣說。
高小平:本次會議為我們傳遞了這些信息:第一,把行政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并重,簡政放權與加強監管兩輪驅動,賦予行政體制改革新的內涵、新的期待,給我們的信號是政府職能轉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放權對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強事中和事后監管,這比事前審批難度大得多。政府要加大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研判分析和科學預測,制定相應的規劃、標準、政策和制度,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意味著工作的“圓心”變了,各級公務員遇到的挑戰會很多,必須加強自身學習,切實轉變思想和作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第二,通過解決新形勢下政府職能定位問題,加強政府公共服務,給我們的信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了,老百姓的就業、升學、社保等民生問題,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都有望更有效地得到改善;
第三,隨著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將使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決策、執行、監督這三種行政權力逐步分開,并相互制約,審批“尋租”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腐敗的溫床將減少。
王文章:行政審批制度的實質是政府的管制,它在市場經濟不成熟的早期起到了維持正常市場的秩序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這項職能依然集中在政府手中會抑制市場活力,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導致政府強硬,市場弱小,這是其一。
其二,行政審批制度不下放也會造成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腐敗,這也是最大的問題。行政審批若不下放,很多東西有可能變成交易,腐敗就會頻發,近期的劉鐵男案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