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13日上午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這是短短一月內國務院第三次提及簡政放權。會議提出,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
權該如何放?事要怎么管?新華網記者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成福教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王文章副教授進行深入解讀。
政府職能轉變邁大步、動真格
行政管理體制處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的結合部,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行的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用3至5年時間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加快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13日召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被認為是貫徹落實這個任務的開局之棋,是解放思想、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次總動員,是化藍圖為實際行動的一個重要步驟。
高小平:有句話說的好:“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這次會議就是邁大步、動真格、求實效的實際行動。與以往機構改革相比,這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進行機構重組、整合、調整的同時,立即著手開展政府職能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制度“三位一體”變革的新路子。
這次會議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行動迅速果斷。新一屆國務院成立58天,就部署行政體制改革和機構職能轉變,向自己“開刀”,取消和下放了133項行政審批事項,充分顯示了政府執政為民、言信行果、兌現承諾的堅強決心和務實高效作風;
其次,措施科學有力。緊緊牽住轉變職能這個“牛鼻子”,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經過部門和專家論證,對看準了的事就毅然決然、義無返顧地推進,體現了負責任、重法治、講科學的態度;
再次,目標明確可達。以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入手,確立職能轉變的方向,站位高,可操作性強。
簡政放權如何“放而不亂”?
政府職能轉變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如何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做好估量分析及科學預測,判斷哪些該放手,哪些該加強,做到“放而不亂”,是關鍵中的關鍵。
張成福:“該放的放,該管的管”,這是個很通俗的說法 ,其核心是要理順幾個關系:第一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凡是市場能干的就交給市場干,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要干那些市場干不了的事情。具體講,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要減少政府對企業微觀經濟行為的過度干預,減少不必要的審批;
第二是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原來政府包攬了大量的社會事務,現在要向社會下放權力,還權于民。這樣不僅能減輕政府負擔,還能培養公眾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