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本周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來社會廣泛關注。
之所以要以專門時段,加大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正是要喚起全社會的重視,宣示社會管理者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決心,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更多人參與進來,才能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今年前幾個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數。這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也說明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從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養雞企業使用的抗生素,一些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么是因消費者健康受損被曝光,要么是媒體采訪調查被揭露,主動、及時的發現仍然較少。這可說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督的一個短板。
現實情況是,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數量龐大,食品的流通環節也范圍甚廣。面對數百倍甚至上千倍于監管人員的監管對象,監管部門不可能靠人力對一家家企業、一個個生產個體進行全天候監督,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有力有效防治問題,確實有難度。同時,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也讓監管難度更大。比如,淘寶等電商網站上,賣食品甚至“自制食品”的虛擬商鋪成千上萬,監管難度更大。
正因此,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激發社會的“主體意識”,讓更多眼睛盯住、更多雙手管住食品質量。創新社會管理,本身就包括“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引入更多社會與公眾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更何況,這不僅僅是生產企業、監管部門的事,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菜籃餐桌。
試想,如果網友能“隨手拍”餐館廚余垃圾處理,地溝油生產作坊是不是會收斂一些?如果請供電公司基層抄表員提供用戶電力用途,取締那些無證照食品生產加工點是不是能更及時?如果企業員工能夠站出來舉報“黑心老板”,那些“舌尖上的毒素”是不是能更早被發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只有打一場“人民戰爭”,才能夠提供“24小時無死角”的強效監管。
這樣的社會共治,還需要社會管理者給予更多制度化的保障。采取有獎舉報、鼓勵公眾提供線索,就是解決監管部門“看不全、看不到”的特效藥。要讓這項措施充分發揮作用,就要利用有效傳播媒介,讓舉報內容、舉報途徑、獎金額度更深入人心。有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以群發短信的方式,告知社會“歡迎舉報,舉報有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能建立全國統一的受理平臺,更是既方便公眾舉報,也可防止地方保護。
今年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就是“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在共治的格局之中,作為食品安全最主要的責任人,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更要負起責任。說到底,社會的監管,還需他們“接招”。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的機制;政府部門履行監管責任,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最嚴格的科學監管制度;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相信,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