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一時的洋奶粉涉嫌壟斷事件,終于有了結果。圍繞這份新鮮出爐的天價罰單,消費者更多地關心,它能否令洋奶粉的價格集體下跌。盡管已有評論指出,“質量問題從來都沒有國界,洋奶粉也不一定絕對安全!钡湍壳岸裕恍┫M者對洋奶粉的信心,似乎仍高于國產奶粉。
巨額罰單震懾了乳企的縱向壟斷行為,但消費者擔心,在乳企交出巨額罰單之后,是否會變著法子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7月1日開始的奶粉企業價格反壟斷調查,現在有了結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8月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生產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約6.7億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
奶企被罰6.7億反壟斷法不是紙老虎
6月25日,發改委宣布啟動對洋奶粉企業的反壟斷調查。兩天后,惠氏率先承認正接受發改委調查并愿意積極配合。7月3日,惠氏再次率先向中國消費者認錯,并對其生產的多款奶粉實施降價措施,平均降幅11%。與此同時,洋奶企明治及國內奶企貝因美也宣布“積極配合調查”,旋即推出了各自的主動降價措施。
基于上述背景,接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中外奶企共有9家,其中惠氏等3家因積極配合調查、主動整改并向發改委提供壟斷證據,由發改委作出免于處罰的“寬大處理”。
一個多月前,聽聞發改委對中外奶企啟動反壟斷調查,國外輿論姑且不論,國內輿論也出現了不同聲音。有論者以“莫須有的洋奶粉壟斷”作標題,撰文質疑發改委調查;還有論者撰文正告發改委“不要魯莽干擾奶粉行業的市場機制”。然而,發改委對質疑和正告不予理睬,照常依法推進反壟斷調查,適才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公布調查處罰結果,其出手之快捷、行動之利落、處罰之較真,著實出乎輿論預料。
今天的中國正行進在依法治國的大道上,今天的政府正在經受依法行政的轉型。有此時代格局,從獲悉發改委啟動反壟斷調查的那一刻起,筆者就堅信發改委在宣布這一決定前已掌握了相當的證據,若事先心里無底,發改委斷不敢草率行事,否則將被輿論唾沫淹個半死。
政府價格監管的第一要義,就是依法營造公平價格競爭的市場環境,這是政府構筑良好市場秩序的必須之舉。所以,媒體與其對此張罰單的巨大金額驚訝不已,不如透過罰單本身,體悟政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很顯然,營造良好市場秩序是深化改革的題中之意。
近日,就新西蘭恒天然肉毒桿菌污染濃縮乳清蛋白粉(嬰幼兒奶粉的主要輔料)事件,中國質監和食藥監部門聯手重拳出擊。在鐵的事實面前,恒天然全球CEO史畢根飛赴北京向中國消費者公開道歉,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在國內痛斥恒天然拖延公布肉毒桿菌污染真相,新西蘭外長昨日緊急訪華,都說明中國依法維護奶粉安全充分占有事實和道義的制高點。至于肉毒桿菌污染與大額反壟斷罰單湊到一塊,這其中既有“巧合”之因素,亦是起步于今年初整治洋奶粉亂象的環環相扣之舉措。此前只是時機未到,時機一到自當一一呈現。
《反壟斷法》對價格壟斷的定義,有橫向與縱向壟斷之區分。橫向壟斷——譬如行業內企業搞價格聯盟,普通民眾較易理解和辨別,縱向壟斷則正好相反。以洋奶粉為例,有輿論認為,企業若與各層級經銷商之間事先規定各層級的銷售價格并按此商定價格執行不涉及壟斷,這當然是對的。可問題是這次遭處罰的洋奶企并非如此,表面看各級經銷商執行的也是事先商議價,但殊不知且不易為局外人辨識的是,洋奶企規定的各層級銷售價格不是所有經銷者在一致認可的情形下自愿執行的,而是建立于洋奶企一旦發現哪個層級的經銷商搞降價銷售,就立即揮舞多種懲罰大棒甚至停止供貨的“強迫執行”(類似于此前遭發改委查處并已執行的茅臺酒價格壟斷)。一言以蔽之,所謂的“經銷商價格自愿”其實是洋奶粉優勢市場地位生成的“斷貨淫威”。請問,這不是縱向價格壟斷是什么?6家受罰企業最終全部接受處罰,道理正在其中。
不可否認,由洋奶企不爭氣而必須進行的洋奶粉亂象整治,客觀上為國內奶企打翻身仗創造了新的契機。但如果國內奶企誤以為這是政府在替自己“拉偏架”,那就大錯特錯了。須知,政府這么做只是在依法整治國內奶粉市場的混亂局面,力爭當個公正的市場裁判而已。如國內奶企繼續不爭氣,國產奶粉照樣翻不了身,照樣不可能贏取國內消費者信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