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強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建設,推動金融市場協調發展。嚴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上市、虛假披露等違法違規行為。
堅決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要求和部署,清理整頓產權交易、文化藝術品交易和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等交易場所,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和社會大局穩定。
規范發展債券市場。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著力培育商業信用,強化市場約束和風險分擔機制,提高市場運行透明度,為債券市場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推進產品創新和多樣化。完善債券發行管理體制,目前要在部門各負其責基礎上,加強協調配合,提高信息披露標準,落實監管責任。加強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場內、場外市場互聯互通。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統一準人和監管標準,建設規范統一的債券市場。
積極培育保險市場。要更好發揮其保險服務功能,不斷豐富保險產品,拓寬保險服務領域。
(6)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金融宏觀調控是國家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手段。要繼續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創新豐富貨幣政策工具,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遵循市場規律,完善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機制,逐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杠桿的作用。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有效性。
(7)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提高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資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安全保障水平。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規范的基礎上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的使用。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逐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放寬境內居民境外投資限制。
探索和拓展外匯儲備多層次使用渠道和方式。要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管好用好外匯儲備資金,進一步提高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水平,穩步推進多元化投資,更好實現外匯儲備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的目標。
深化內地與港澳臺金融合作,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深化雙邊、多邊經濟金融政策對話與合作,加強與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合理化。主動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和標準制定,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
(8)加強金融基礎建設,改善金融發展環境。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加快制定存款保險、金融機構破產、上市公司監管、信用評級以及征信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農業保險立法。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制定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的法規和規章。切實加強金融執法,提高執法公正性和效率,維護法律權威性。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金融發展,誠信為本。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加快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完善中小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推進行業信用和地方信用建設,提高社會誠信意識。促進我國信用評級機構發展,增強競爭力和公信力。加強以誠信、服務、責任、創新等為要義的金融文化建設。
進一步完善登記、托管、支付、清算和銀行卡等金融基礎設施。構建符合國際標準和中國國情的反洗錢工作體制,建立特定非金融行業反洗錢制度。提高人民幣防偽能力。加快建立統一、全面、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以科技手段促進金融服務與管理創新,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確保信息安全。
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制度和組織機構建設。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為金融消費者提供高水準的信息咨詢服務,積極開展金融知識普及宣傳工作,提高金融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作用。
熱點測試
給定資料
資料1
2012年1月11日,在由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辦的“2011~2012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會”上,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全哲洙向與會人士細數了民營經濟在“十二五”開局之年作出的三大貢獻,即“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
截至2011年9月份,全國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已超過9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3600萬戶;截至2011年10月,民營經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2萬億元,占全國的58.9%;截至2011年11月,民營經濟出口總額超過570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占全國的1/3。
很顯然,在穩增長方面,民營經濟為國民經濟穩住了半壁江山。不僅如此,民營經濟在產業布局、區域發展上的結構也更趨合理。
比如在產業分布上,截至2011年9月,第三產業的私營企業超過650萬戶,占比70%,注冊資金超過16萬億元,占比達2/3。而且,2011年4月,我國的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就已首次突破1000家。
全哲洙稱,在吸納就業上,民營經濟僅私營企業2011年前9個月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就超過800萬個。按個體戶新增戶數計算,以創業帶動就業200多萬人。
相對于這一年來反復聽到的中小企業“險象環生”的消息,這樣的“年終總結”讓人稍稍喘了一口氣。但全哲珠隨即補充道,眼下民營企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兩高兩難”的問題尤其突出,即生產經營成本高、稅費過高;融資難、招工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