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
今年暑期,進入“燒烤模式”的不僅是高溫天氣,還有熱得發燙的“修學游”。比如,清華、北大等著名高等學府被人流擠爆,便是“中國式修學游”現象的一個真實寫照。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國式修學游”看似熱鬧非凡,但大都是一種盲目跟風的“燒錢”行為,不僅做不到物有所值,更是名不副實。
8月7日上午,北京大學東南門,大人與孩子們擠得水泄不通,就像北京上班高峰時擠地鐵的人群一樣,甚至有的學生被擠哭或嘔吐不止。
2013年年初,我國出臺《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標準表述】
[深入分析]
一方面,與國外相比,國內修學游不太成熟。修學游如果非學校組織,需家長陪同,可家長與孩子的假期不同步,使得修學游難以成行;而不少貧困家庭實在難以承擔修學游的費用;最重要的是,中小學生出游,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統一的管理,修學游市場難免魚龍混雜,個別企業得以鉆了空子,打著“學”的名頭謀取暴利,F在國內市場上存在的所謂“修學游”,大多是打著“學”的旗號,以吸引家長眼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爸挥尾粚W”成了中國式修學游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很多參加游學回來的孩子表示學到的知識并不多。
歸根結底,“只游不學”的“中國式修學游”,在于缺乏制度的推動,換言之,政府力量遠遠不夠。相比較,在發達國家,學生有組織、有計劃的修學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認為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規定,小學到大學都必須完成在本國或國外的修學旅行;德國巴伐利亞州政府明確將修學旅行及其載體青年旅舍寫入了當地的教育法,對修學旅行的課程、方式、時間等都作了明確規定。而我國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的。盡管今年年初,我國出臺《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 —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這也只是一個“模糊”的界定,并不具多少操作意義。
[措施]
綜上所述,專家認為,要改變“只游不學”的“中國式修學游”,亟需制度的力量加以規范。
首先,應盡早編制《國家修學旅游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政策、行業標準,產品開發、操作規范、市場規則、資格準入管理等規定制度。
其次,應創新教育發展模式,將“修學游”作為社會實踐學習內容,納入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學計劃。把“修學游”作為一門功課列入課程,當然,也不是讓學生一定要到北大、清華去修學,完全可以和當地大學聯合,讓中小學生有機會進入大學,看看大學的校園,也能夠有機會在大學里住下來,這樣,既可以讓中小學生多了一次實踐活動,也給了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機會。
最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可建立若干個國際、國內修學旅游接待示范基地,規范接待標準,引導修學旅游向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國家應出臺有關法律,切實保護好未成年旅游者的合法權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