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發端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如春風吹拂大地,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
從那時起,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自己每屆的三中全會上,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推出一個個事關全局宏觀戰略的重大決策。
也正因此,在中國的政治語匯中,“三中全會”幾乎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時代腳步疾速前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幕即將開啟。
35年,彈指揮間,8次“三中全會”,改革,是不變的主題詞。
35年,櫛風沐雨,一路高歌奮進,改革開放,成為中華大地發展進步的力量源泉。
沖破樊籬 偉大轉折
“這速度真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35歲的盧麗今年國慶節去泰山旅游,坐上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只用1個多小時就從北京到了山東。
盧麗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國旅客列車的平均時速僅為43公里。
那時的中國,慢的遠不只是火車的時速。剛剛結束十年浩劫的中國,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貧困人口高達2.5億,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個沉重的問號擺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中國向何處去?
危機的深處是轉機。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這次歷時36天的會議原本準備討論經濟工作,最終開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撥亂反正的會議。
12月13日,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國內的困局,外部競爭的壓力,促使我們必須要改革開放,要尋找一條新的建設社會主義、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道路。”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說。
1978年12月18日,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喚醒了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大門——
發祥于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川等地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兩天半建起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蛇口工業區喊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北京前門二分錢的大碗茶……從農村到城市,從集體到個人,一股股強大的改革氣旋噴涌而出。
成功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成功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因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30多年來中外媒體提及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要對束縛生產力解放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1984年10月,一份系統的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提交到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這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體現了黨對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的新認識。改革開始由農村走向城市和整個經濟領域。”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楊光說。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起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載入憲法、設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十二屆三中全會后,經濟建設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取得了重大突破,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988年9月,鑒于當時的實際情況,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經濟環境經濟秩序進行治理整頓。
改革開放頭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期,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番,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成功地讓中國跨越了溫飽,開始向著實現小康的目標邁進。
標定方位 重大突破
“下海”,詞典里的一個釋義是:放棄原來的工作而經營商業。
改革開放之初,貧窮讓中國人燃起對富裕的渴望。許多人放棄黨政機關的“鐵飯碗”“金飯碗”,“撲通一聲”投身商海。
作為早期下海者,北京數銀英才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胡衛東深有體會地說:“說小了是個人對生活的重新定位,往大說,就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糾結沖撞。”
個人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的巨變。
“計劃與市場”“姓‘社’還是姓‘資’”,這個羈絆中國改革的歷史性難題,1992年的春天給出了全新的答案。
“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的重要談話,在事關中國道路向何處去的又一重大歷史關頭,為全黨指引了方向。
改革開放醞釀著重大突破。
同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的講話中,針對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問題,明確表示傾向于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
從“計劃”與“市場”互斥不容,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4年的艱辛探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終于找準了自己的方位。
堅冰又一次被打破。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新階段。一場波瀾壯闊的制度變革,由此開啟。
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推開。制定公司法、實行資產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打下堅實基礎。
非公經濟得到空前發展。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個體私營經濟的地位從公有制經濟的“補充”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
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投資、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漸次推進,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信息市場開始形成……
市場經濟勢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也為抓住并用好新世紀頭一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奠定了堅實基礎。
溫飽解決的中國,僅用了不到十年就基本實現了總體小康,向著全面小康闊步邁進。
不到十年!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國內生產總值從1992年的不到2.7萬億元,猛增到2000年的8.9萬億元。人均達到7858元,提前實現“翻兩番”的預期目標;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商品市場中的市場調節比重不斷加大,社會商品零售環節、農產品收購環節和生產資料出廠環節,市場調節比重分別高達95.8%、92.5%和87.4%……
不僅是數字的跳躍,還有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中國,不可逆轉地融入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
“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新境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