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2014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十八屆三中全會解讀匯總
【報告摘要】
公報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報告解讀】
當今時代,建設生態文明越來越成為人類共識和協同行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都是一種粗放式發展,我們的生產方式脫胎于傳統工業化的路子,以往主要拼資源、拼環境消耗帶來的發展成果伴隨著高昂的生態惡化代價。同時,生態治理卻停留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打補丁、擦屁股階段,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
生態文明建設既事關發展方式,又事關人民福祉。無論是著眼于當前的環境惡化現實,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我們都“必須”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統籌發展經濟和環境治理的問題,尋找更為有效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是實際上就是從資源管理、環境管理、生態管理的視角創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集中體現了當前發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數據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大氣、江河海洋、土壤土質的大面積惡化。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不僅GDP增長的成果都將被吞噬,而且將影響到當下和未來公眾的基本生存權。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既意味著對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的繼承,也意味著一系列新的制度優化的開始。
[機遇]
當前,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的機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參與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程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生態資源破壞和惡化所形成的外部約束力形成了較強的“倒逼”機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形成共識,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長期努力,推動包括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一定就會實現。
【微言微語】
為了更好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為了更好地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環保體制刻不容緩。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民生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