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在山東青島的“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目前已造成55人遇難、9人失蹤、136人受傷。昨天上午,此次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給這一事故定了性——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楊棟梁指出,這次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后,石油一直都是機器的血液。盡管核、煤、風等也能給機器提供動能,但到目前為止,石油還是機器心臟的最大“血庫”。實際上,這些物質所能提供的能量有多大,其潛在的摧毀力量也有多大。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它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這次青島輸油管線爆燃,石油也以最為暴虐的方式,表現了毀滅生命的力量。
在中國,石油并非第一次向人們示威。上世紀70年代,位于北京市房山縣的燕山石化公司向陽化工廠就發生過一次大爆炸。1989年,也就在這個黃島,儲油罐區已發生過一場大火。由于儲油罐連續爆炸,大火燒了幾天幾夜,差點把整個油港燒毀,造成人員和財產的嚴重損失。2010年至2013年,石化企業共發生至少6起重大事故。
有報道說,在建設黃島經濟開發區時,整個石油儲運設施并沒有被搬遷。這個新的開發區一開始就籠罩在危險的陰影下。在石油管線還沒有被遷移的情況下,就在管線兩側建設了大量的商業和住宅建筑,這無疑是讓居民生活在不定時爆炸的炸彈上。
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就必然缺乏處理事故的準備;當事故發生后,自然手足無措,處置不當。據悉,從原油泄漏到爆燃7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黃島相關方面明知有危險,卻未采取措施疏散群眾。
在現代城市里,我們行走的腳下,我們坐臥的地下,都密集地埋藏著各種管道和電線。那些管道的出入口由于缺失了沙井蓋,已經傷害了許多生命;煤氣管道同樣是稟性暴烈的“地下動物”,一旦缺乏關懷和善待,就可能引爆它們的烈性脾氣;那些縱橫交錯的管線,一旦無法和睦相處,也都有可能大打出手,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
然而,在許多城市,管線的開挖與布設并沒有科學的規劃,甚至是想挖就挖想埋便埋,從而把許多道路時開時合如同拉鏈。而施工的過程總少不了電焊切割火花四射,誰都無法保證在哪天,一串星星之火闖入油管氣管導致燃燒爆炸。
在只注重表面功夫的社會,“地下風險”一定會成為盲區。當大雨降臨時,已經有多個城市暴露了“地下工作”的重大問題。現在,青島輸油管線爆燃,又以火爆的方式釋放了來自地下的危險信號——城市地下問題不僅僅在下水道,還在“下油管”!而且相信也不僅僅在下水道“下油管”,還有可能在“下氣管”……
來自地下的危險是最難發現、最難防范的危險。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地下危險一旦發作,其殺傷力將是格外恐怖的。因此在追究這次青島油管爆炸責任中,應該嚴厲到能形成一種“爆炸式”警示,令城市管理者不敢怠慢“地下工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