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說,航空、日化、汽車、電信、醫藥等行業正納入國家發改委反價格壟斷視野,成為重點監管對象。這對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無疑是一劑良藥。
壟斷被公認為市場經濟的“天敵”。它妨礙了公平競爭,拉高了社會成本,降低了投資效率,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明確要求。
這幾年,我國在反壟斷尤其是價格壟斷上頻頻重拳出擊,釋放出堅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把反壟斷進行到底的強烈信號。今年初,國家發改委對國際知名的多家液晶面板企業操縱液晶面板價格開出了總額達3.5億元的罰單,這是我國首次制裁境外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8月,國內多家乳粉生產企業因違反《反壟斷法》限制競爭行為共被罰6億多元,成為我國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大罰單。
但也要看到,反壟斷仍任重道遠。當前壟斷行為不僅廣泛存在于銀行、電信、石油、鐵路運輸等壟斷性行業,而且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前段時間,進口車銷售備受指責,就是因為其存在明顯的壟斷嫌疑。同樣的汽車,國內售價是美國或歐洲本土的2倍至3倍。為什么這樣?越來越多的調查發現,肇因不是關稅過高,而是壟斷惹的禍。機場高價服務也比較典型。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批發價幾元一個的小紙箱,一到機場,價格就能飆升數十倍。造成這種“坐地起價”的根源,說到底在于壟斷,消費者別無選擇。其實不光在機場,在火車站、高鐵站、汽車站等地,物價均會“高人一等”。剛性的消費需求,遇到壟斷性的經營霸權,便孕育了種種高價“怪胎”。
只有打破壟斷,才能公平競爭,讓各行各業充滿生機活力;企業只有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追求技術進步、產品創新,為經濟轉型提供“源頭活水”。現在信息消費、電子商務很火,2012年網絡零售交易規模1.3萬億元,今年前3季度交易額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帶動了很多人就業。分析起來,除了適應消費升級大勢、經營成本低等原因外,恐怕還與市場開放、充分競爭有關。
反對壟斷,關鍵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市場體系是依照一定規則運行的,規則不同,運行的方式和效率也會大相徑庭。當前暴露出的很多壟斷行為,都與一些有礙公平的規定脫不了干系。只有清理和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做法,統一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說了算,使不同“出身”、不同規模的企業都能“平起平坐”,才能徹底鏟除壟斷滋生的土壤。對必須國有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也要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放開競爭性業務。在反壟斷上,特別要發揮好政府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政府部門要勇于向壟斷行為“開刀”,尤其要睜大眼睛,盯緊那些占據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防止其濫用支配地位,堅決對其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說“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