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教育廳日前印發《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辦法(試行)》,就學分銀行的組織架構、賬戶注冊、學分管理、學分應用等作出明確規定。
學分銀行可以為其服務對象提供學分認定、記錄和轉換,以及學習咨詢、學分查詢、出具學分證明等服務。《辦法》提出,江蘇省內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學考試機構以及資格證書頒發機構等,可將學分銀行的學分作為學習者申請頒發相關證書的課程學習或培訓依據。外界認為,這意味著積滿學分可換學歷。
總的來說,學分銀行是一種鼓勵終身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它能給想要學習的人一個不斷自我充實的機會,另一方面,學分轉換也能夠讓個人的學習經歷某種程度上被認可。雖然這一辦法暫時只能在江蘇省內通用,但仍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不過,我更想談談學分銀行存在的背景。
實際上,學分銀行與終身教育之間,非但不一致,并且從一定層面上甚至相悖。在我看來,終身教育就是一個人一生中,根據所處的年齡階段,生活、工作狀況,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在學齡階段,這種教育可能來自學校,但進入社會,他仍可以在其他地方通過其他途徑接受未必正規的教育,雖然后者與學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提供的知識和技能不一定就是不充分,或者說少于學校。然而,學分銀行以學分為基礎,其潛臺詞即給多種類型教育一個與學校教育的同等認可度,正面看這是對其他教育的認可,反過來看卻還是在鞏固和統一唯一的一套教育認可模式。
退一步說,受教育程度本身有沒有必要被鑒定、認可呢?放在一個效率社會下來說,一定的教育程度、所屬專業,往往要與相應的崗位對應,為了便于兩者最快地匹配起來,需要一套教育認定系統。問題在于,這套系統的標準是不是唯一的呢?顯然不是這樣。尤其對職業教育而言,其資格、專業技能考試大可以社會化,相對來說,有沒有學分實際上沒有多大意義。可能會有人提出,如果這樣,個人接受課程學習的依據在哪?這種提法一開始就站在了唯學分、學歷制的角度,難道課程記錄和學成所得本身不是接受教育的證明嗎?
其實,進入網絡時代,人們接受教育的途徑得到了進一步拓寬。遠程教育已經經由世界名校公開課等形式,打破了知識傳播的局限性。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嘗試將遠程教育納入被認可的范疇之下,但國內在這一方面的嘗試仍舊難以突破,究其原因,前述的統一學歷制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社會的普遍認知始終停留在學校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不能相提并論上,其無形中助推的學歷造假,讓遠程教育授課證書的可信度更難為社會、市場接受。
回過頭來看近期熱議的英語退出高考,無論是學生們對少考一門課程的歡呼,還是某些憂慮的聲音,都是圍繞應試教育展開,對一個唯學歷社會來說并不新奇,但就教育的本質而言,不考試、沒學分、無學歷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了,很難說這種教育是成功的,這一點恰恰在很多事情上得到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