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這100人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的潛力
“萬人計劃”是一個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并行的人才計劃。入選者被寄予厚望——其中,100人具有沖擊諾貝爾獎的潛力,其他人才或領軍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或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或專注于課堂教學……“萬人計劃”一開始便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目前,首批人選已確定。
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萬名人才
2008年底,中央啟動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目前已累計引進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等世界頂尖科技領軍人才。
為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中央在2008年底審議“千人計劃”時明確提出,適時制定實施針對國內高層次人才的國家支持計劃,最大限度地激發國內各級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2012年9月,“萬人計劃”正式啟動實施。
這一計劃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該計劃不鋪新攤子,不設新項目,主要是對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相關重大人才工程進行整合打包,從國家層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與‘千人計劃’同等地位的國家人才工程!敝醒肴瞬殴ぷ鲄f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每人約100萬元用于自主選題研究等
作為我國國家級人才工程,“萬人計劃”和“千人計劃”一樣,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統一領導,中組部牽頭,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實施。
對“萬人計劃”入選對象,在有關部門和單位原有支持的基礎上,國家再給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條件,形成集成效應。特殊支持包括:(1)經費支持。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安排每人約100萬元用于自主選題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地方和用人單位還可配套給予適當支持;(2)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業平臺、人事制度、經費使用、考核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制定重點培養支持政策;(3)服務支持。根據需要,貢獻突出的還可納入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范圍聯系服務。
首批有6名杰出人才入選“萬人計劃”
從2012年9月起,各有關部門按照邊設計、邊實施、邊完善的原則,開展各類人才評選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選名單面向社會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經專家咨詢顧問組集體把關,首批其他各類人選也已產生。546名入選者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選201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人選52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人選94名,教學名師人選101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人選98名。 (《人民日報》)
二、考察方向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卞X學森之問,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培養創造發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在社會上發揮作用脫穎而出的機制。
2005年的錢學森之問,是新中國成立至今縈繞在中國政府領導、學人,乃至普通民眾心頭的一個問題。
錢學森之問,是對當前教育制度的詰問,更是對當前學界學人的責問。
無論是當前教育制度下的各種問題,包括畢業生就業難、質量低、科研能力不足,還是普遍存在的學術腐敗學術浮躁等現象,抑或學界創新能力不足的軟肋,都可以作為申論考察的方向。
而國家遴選百人沖擊諾獎的政策之下,又有多少的可能性,經費的使用,又有多少能夠真正拿來為教育為科研服務?
中國的科研,早就有學術環境利益化的不良傾向,“萬人計劃”的利益驅動帶來的學界的急功近利,又如何去避免?在此基礎上,“萬人計劃”沖擊諾獎對于早已飽受公眾質疑的中國學界,又究竟是福是禍?
三、具體問題
1.學術腐敗、學術浮躁問題
2.人才培養問題(大學生就業難)
3.科研創新能力問題
4.學術研究利益化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