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申論給定材料(節選):
1. 主要談論“中國制造”享譽全球,現在儼然成為“世界工廠”以及各界人士對“中國制造”的看法。
2. “中國制造”帶來的好效應,從世界角度看,帶來產業升級、利益的增長、是世界經濟秩序的載體;從國內看,是改革開放的成果體現,也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
3. “中國制造”釋放的“落后”效應:一、在制造業的過度競爭,導致中國產業處于中低端,缺乏對高附加值的技術研究、產品設計以及銷售模式,制約產業升級;二、主要講述的企業排放相對集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三、中國制造伴隨著的是低的資源利用率,能源消耗過高問題;四、中國制造遭遇更多的貿易壁壘。
4. 第一部分講述的主要是中國制造是一種低價競爭,其獲得的利益主要來自于能源的高消耗和侵犯勞動者的利益的基礎上的,提出希望社會勞動部門和社會保障部門加大監管。
第二部分講述的主要是品牌效益,一種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對企業效益的促進作用。
5. 美國的一位家庭主婦對“中國制造”產品使用的生活感受。選自“沒有中國制造的日子”
全文:
去年,圣誕節過后兩天,我們把“中國”從家里踢了出去。當然,我們并非把這個國家踢出去,而是不再使用一些標明“中國制造”的塑料、金屬和木制產品。我們保留已經擁有的“中國制造”的產品,而不再購進任何新產品。
這種驅逐行動不是中國的錯。我們生活中充斥著來自中國的各種東西——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雙的童鞋。有時,我也擔心流失到海外的就業機會或者有關侵犯人權的報道,但價格最終總是戰勝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根本無法拒絕中國出售的產品。
但是,去年在那個黑色的星期一,當我坐在沙發上,環顧節日過后的滿地狼藉時,一種不安慢慢涌上心頭。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個不容辯駁的事實——中國正在占領這個地方。
桌子上的電視機、門邊的一堆網球鞋、圣誕樹上的彩燈、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產品。我起身離開沙發,迅速進行了一次盤點,把所有的禮物分成了兩大類——中國制造的和非中國制造的。最后的統計結果是:中國產品25件,非中國產品14件。我意識到圣誕節已經成了中國人制造的節日。突然,我覺得夠了。我想把“中國”關在門外。
經過略施小計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我把丈夫也爭取過來。于是,1月1日,我家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抵制中國產品的活動。這個想法并非為了懲罰中國,它根本不會感覺到我們的抗議帶來的這點微乎其微的影響。而且,我們也不會欺騙自己,認為我們把一個就業機會還給了俄亥俄州或者佐治亞州的某家公司。我們把中國拒之門外是因為想衡量一下,中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想知道放棄使用中國產品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以及會帶來多少不便。
我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兒子的網球鞋已經小得無法再穿了。給他買一雙新鞋搞得我疲憊不堪。經過兩周的奔波后,我終于受不了了,花60美元給他買了一雙從意大利進口的運動鞋。這筆錢花得讓我有點心疼,因為這個價錢對于一雙童鞋來說似乎有點奢侈。但我很快就習慣了這種感覺。幾周后,我又花了60美元給我們蹣跚學步的小女兒買了一雙得克薩斯州制造的鞋子。
隨后,我們在許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煩。為了給丈夫的生日蛋糕買蠟燭,我開車去了6家雜貨店都沒有買到,最終不得不用在廚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滿灰塵的蠟燭將就。我家的一個舊抽屜從1月起就拉不開了。我丈夫在“家得寶”發現了修抽屜用的工具,但當他發現這個工具也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貨架上。
家里的攪拌器和電視機壞了,這也帶來了小小的危機。我們還不得不用起了舊式的捕鼠器,因為新式的也是中國制造的。
避開中國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難以應付的事。春天,我們4歲的兒子發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動,堅決支持“中國的東西”。兒子一直是一個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終他厭倦了總把丹麥生產的“樂高”玩具送給朋友作為生日禮物。10月的一天早晨,我們去百貨公司購物的時候,他突然喜歡上了一個電動的紫色南瓜玩具。兒子哭著說:“我們都多久不用中國的東西了。”他為此糾纏了我一天。第二天早晨,我又開車帶他去百貨公司,讓他用自己生日時得到的錢去買那個南瓜玩具。
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制行動正式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怎么做。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我發現,中國并沒有控制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貨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證你還是會大吃一驚的。
經過一年沒有中國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
6. 林毅夫、施正榮等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赴世界各地向人們講述真實的“中國制造”。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三日開始“四海論道”,赴世界各地講述真實的“中國制造”。作為首站在倫敦論道的主講嘉賓,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卻因“中國制造”有著不為人知的“難題”。
在和英中貿易協會主席白樂威(David Brewer)交流對“中國制造”的看法時,林毅夫透露:“我每次出國會給太太帶禮物,二十年前這非常容易,隨便買什么都能讓太太高興;現在變得越來越難,因為能買得起的常常是中國制造。”
白樂威深表理解:“我接待的中國商業伙伴在英國逛街時,經常向我抱怨——每次看中一件好東西,往往是在北京和上海也能買到的中國制造。”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制造”暢銷全球又一例證。不過,“中國制造”走遍全球的背后,有人對“中國制造”疑惑和不信任。一段時間來,西方政府和媒體常常高調宣揚“中國制造”的問題和缺陷。
林毅夫認為,中國產品其實并不比美國等國家的產品質量差,卻吸引了更多的注意。中國有這么大的出口,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中國制造”因此要提高。
中國駐英使館政治參贊劉為民也表示,中國也希望借此機會,督促“中國制造”提高質量。他對記者說,雖然出現了一些風波,但外界對“中國制造”的需求并沒有減退。
林毅夫和劉為民都看好“中國制造”的前景,他們認為中國目前所處的狀況,日本、德國、韓國當年也曾遇到。他們相信“中國制造”一定能化挑戰為機遇,由目前的“中低端”制造,逐漸走向“高端”制造。
白樂威則表示,“中國制造”實際上有兩大類,一是外國品牌中國造的商品,二是純粹的中國品牌商品,而無論是外國品牌和中國品牌,“中國制造”的整體質量水平都讓人信得過。
“中國制造”如何保持競爭力?與會討論者都建議,“中國制造”需要打造國際品牌形象,需要更多的“中國創造”和“中國品牌”,需要真正由低端走向高端。林毅夫笑言:“希望有一天我買不起的東西,也會有很多中國制造。”
作為“光伏產業的中國超越者”,無錫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總裁施正榮是“中國制造”的新領軍人物。他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制造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貢獻,而中國制造正在超越傳統的“便宜和低端”,進入可持續成長的新時代。
7. “中國制造”應邁向“中國創造”。主要涉及技術、品牌、競爭、國際化、人才、戰略規劃。
8. 由產品消費向品牌消費的轉變,為品牌創新提供環境。
9. “中國創造”需要“世界品牌”,“世界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環境,依賴民族精神。產業提升、技術創新、系統創新、涉及到創新精神,舉了韓國“現代”化的背后是整個民族的傾盡心血,涉及到了民族精神。
10.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