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克強與王岐山兩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和紀委的會議上,不約而同要求與會者“不準念稿子,要講實在話”,引起媒體關注,一些官方媒體則稱之為“會議新風”。
近半月來,新一屆常委們在多種場合下表現出平實、有生氣的文風。改文風、改會風正成為一股風氣,自上而下在提倡和推進,政治新風因此而得到傳遞,這是很好的現象。
強調好的文風、會風,已經在認識上不斷被明確和強化,但理解的過程又似乎存在偏差。我們看到一些會議中的專家、學者紛紛感慨會議新風,感慨的發言卻又是套話連篇。一些報章網絡不斷解讀新文風,解讀的文辭仍是老三段,這就是以八股的方式議論拋棄八股。
文風該朝著哪個方向轉變?從政治與社會的文化風氣來談,努力講實話、真話、明白話就夠了。但現實中,一定的角色決定了一定的文風。
表達欲是轉變文風的動力。轉變文風不是變著法子讓語言生動活潑,以至于說出漂亮的廢話;也不是換個思路揣測新的語言模式,這可能只是以新八股取代舊八股;也不是強作果敢、強勢,說話很生動,卻把結論當命令。轉變文風是要人自由表達、真實表達、平等表達。繼續不斷提倡轉變文風,也說明意識到了表達的限制、禁錮依然不少。
現實地看,任何文風又都有它被需要的地方。文風陳舊、迂腐,進而有了八股的形式,只因“無效表達”的儀式感被需要。文風質樸,內容真實,邏輯嚴密富有理性,這是觀念、意見要得到傳播,這樣的文風被需要,說明社會存在理性、溫和的討論氛圍。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需要怎樣的文風,等同于我們需要怎樣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態。
文風的整體嬗變,也伴隨著新舊觀念的碰撞。改革開放伊始,開放、務實的思維逐漸掙脫各種禁忌,戰斗的、空洞的文風轉變為討論的、務實的文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一批切中時局的作品接連出現。語言描述一定的社會事實,文風對應一定的觀念現狀,觀念沒有更新,語言形式難有增量,既定的文風會在封閉僵化中自我強化,以至于形式決定了內容,規范了思想,禁錮了人心,一些人正因此失去觀察新問題、吸收新思想的能力。
轉變文風,更要剔除語言背后的種種障礙,從而讓人敢于說真話,愿意說明白的話,習慣平等的對話,有能力接受推陳出新的話。(作者:肖暢,原載12月3日《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