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部分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范文)
1. 資料中反映的職務犯罪主要表現有:玩忽職守、失職瀆職,如瞞報礦難事故人數、盲目上馬“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如向企業索要好處,放縱其違法行為,行政征收中“私帳公抵”,謀取個人或部門私利;貪污受賄、侵占公共財產,如貪污公款,收受賄賂;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如基層政府縱容黑磚窯非法用工,間接侵害勞工的人身權利。
職務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首先,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由于職務犯罪放任不合格產品、“豆腐渣”工程泛濫、黑惡勢力橫行,導致群眾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次,損害公共利益。少征稅費、貪污、盜用公款和各種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造成公共財產的巨大損失。再次,損害黨和政府形象。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行為,腐蝕行政權力,損害政府公信力,降低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影響政府公務的順利執行和施政目標的實現,敗壞社會風氣,阻礙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2. 簡文豪局長勇于自我檢討和道歉,彰顯著政府部門積極承擔自身責任的正確態度,同時,也顯示出建設責任政府、完善行政問責制的迫切性、必要性。政府部門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如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就要檢討和追究責任,向公眾道歉。在當前我國責任型政府建設滯后的背景下,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責任體系、行政問責制,以制度形式規范政府部門的責任檢討和失職道歉行為,推動更多部門及其領導像簡文豪局長那樣積極承擔起責任,促進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適應責任政府和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要求。
3. 預防職務犯罪,必須標本兼治,從加強國家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廉潔自律意識,消除“權力尋租”的思想根源;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財務監管等預防職務犯罪的相關規章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問責制,鏟除職務犯罪發生的制度土壤;健全監督機制,推行政務公開,提高政府行為的透明度,接受人大、司法機關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保證權力陽光運行;加大對職務犯罪的懲治力度,堅持違法必究,從嚴量刑,震懾腐敗分子,減少和遏止職務犯罪現象。
4. 參考范文
用責任和良知引導“權力的行使”
近年來,關于“權力”的話題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耳邊,人們談論最多的莫過于“官員對權力的非法行使”;蛟S人們在談論“非法行使權力”這一現象的原因時,第一個想到的常常是“制度建設不健全,監督防范不力”。但如果我們把問題的原因完全歸咎于“制度層面”,筆者認為就有失公允了。
從哲學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我們應該看到,“官員對權力的非法行使”問題實際上也是由“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共同造成的?陀^上來看,是由于機制約束不力,或缺乏“外部責任”的約束。而從主觀上來看,部分官員在掌握權力后,放松個人修養的提高、進步,沒有加強自律防范,丟失了原有的“天然良知”,在缺乏良知引導的情況下“誤入歧途”,以致于“自絕于人民群眾”,是該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那么我們該如何構建“外部責任”體系,恢復“良知”的引導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分別著手:
從主觀角度看,我們要幫助官員提高“免疫力”。有關的宣傳部門要以正面典型引導官員愛崗敬業,樹立誠實守信、廉潔從政的權力觀。加強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觀教育,強化廉政文化建設。廣州新東方戴老師認為應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認識,積極運用典型案例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強其自覺抵制“外部侵襲”的意識,筑牢思想道德防線。舉辦懲治貪污賄賂犯罪成果展覽,形成一種強大的“警戒輿論”,努力營造一個“責任和良知”的氛圍,減少問題發生的幾率。
從客觀角度看,我們要從多個角度構建“外部責任”體系。首先,要嚴格規范官員的“場外生活”。國家有關的監督部門應該完善相關的官員操守守則,規定官員只能在辦公場所與他人談論工作事宜。同時預防“后院起火”的可能性,正所謂“欲送之禮,何患無辭”,有關的監督部門還要明確規定官員不得大肆操辦婚喪嫁娶生日。其次,完善群眾舉報制度,有關部門應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和教育人民群眾加強與權力尋租行為的斗爭,并鼓勵新聞媒體曝光有關的非法行為。新東方戴斌老師認為還應為群眾舉報創造便利條件,加大對舉報人的保護措施,嚴格舉報保密制度,對泄露舉報秘密的司法人員要嚴肅處理。嚴厲打擊報復舉報人的違法犯罪活動,完善舉報獎勵制度. 明確規定獎金來源和獎勵辦法。最后,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非法行使權力”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形成外部的“阻嚇作用”。
綜上所述,“外部責任”體系往往只是憑其強大的威懾力在“敢不敢”的層面上遏制各種“非法行使權力”的行為,而“良知”的引導則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即“愿不愿意”的角度遏制和消除少數官員的罪惡心理。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讓廣大的干部“不敢”為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們“不愿”為之。可見,規范權力的行使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責任”的約束和“良知”的引導,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兩把重要鑰匙,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