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例文】
乘風破浪會有時
——海陸聯動,開創海洋經濟強省的藍色未來
海洋占地球面積70%,藍色是我們這個星球的底色;浙江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其境內的舟山素來有著“千島之城”的美名,如今更成為國家戰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主角。記得有位偉人說過:無法掌控海洋的民族,將無法掌控未來。今天同樣可以說,誰能夠掌控海洋開發的主動權,誰就能擁有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著眼于構筑海陸聯動新格局,從戰略高度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必將加快我省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跨越,使五千萬浙江人民擁有如夢如幻的藍色未來!
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對于浙江來說意義重大。從當前來看,這是我省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約束,謀求進一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浙江是經濟大省、資源小省,陸地資源難以自給自足,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同時,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逼近了環境容量極限,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浙江海域生物資源和海洋能源豐富,如舟山漁場海洋捕撈量居全國第一,東海石油儲量居全國第二,潮汐能、潮流能分別占全國40%以上,能夠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迫切需求;而海洋產業能耗低、污染少,本身具有綠色、低碳屬性,有利于減輕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環境,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
放眼未來,加快發展海洋經濟,還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乃至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條件。海洋產業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點,對于浙江工業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引領社會向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藍色的海洋經濟能夠有效增強經濟社會的綠色屬性,進而增強可持續發展潛力,布好海洋這一子,帶活經濟社會整盤棋,這是海洋經濟發展深遠的歷史意義所在。
海洋經濟具有廣泛的外延,舉凡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產業活動及關聯活動,均屬于海洋的范疇。與習慣認知中海洋經濟僅限于向海洋索取不同,對于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再造也屬于海洋產業活動,這就為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推進海洋經濟發展,首先,要在戰略層次上推動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實施海陸聯動、山海協作,依托跨海大橋、港口、路網等基礎設施,把沿水岸線資源與陸上腹地的資源結合起來,以海引陸、以陸助海,實現臨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發達海島與欠發達山區的同步開發、協調發展,加快山海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步伐。
其次,要有臨海經濟與海洋核心產業的布局。臨海地區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核心,要積極發展海水淡化、海洋石油和礦物開采、海洋漁業等臨海經濟,并大力推進海洋能源開發、生物資源保護、生態修復、海港清潔等新興產業,促進潮汐能、潮流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全面開發,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海洋經濟布局優化。
再次,要創新海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既是我省發展的總戰略,也是我們的特有經驗,創業創新創富的特質已經融入浙商的血脈,而我省“五分天下有其四”的民營經濟、大量民間資本尋找出路,為我們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要集民智、匯民力,創新體制機制,暢通融資、投資渠道,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經濟領域,既開辟富民新路,又探索強省新經驗,讓民營經濟為開創浙江的藍色未來貢獻力量。
“乘風破浪會有時”,600年前,鄭和率領的強大船隊因專制帝王的鼠目寸光、實行閉海鎖國的政策,并未給中國打開商業文明的航道;21世紀的今天,在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的決策支持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以其深謀遠慮,定能“直掛云帆濟滄海”,開辟浙江人民通往藍色未來的新航道,書寫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