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3 頁:問題 |
【給定材料】
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
2.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47%,預計到2020年將達55%。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的城鎮化有力地吸引了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解決就業、實現市場擴展、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城鎮承接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地緊張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動了社會生活中的組織化和分工,城鎮化使政府與民眾的距離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進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3.城鎮化意味著城鎮向周邊擴張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也勢必引發農村經濟社會的變遷。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日前,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詩意的行文,成為一個亮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發了媒體與網友的熱議和關注。“鄉愁是沿著泥瓦飄散的炊煙,是十八彎向家門口的山路,是媽媽手里的糯米團,是后院那棵總不結果的龍眼樹……工業化勿忘美麗中國,城鎮化勿割斷鄉愁。要高樓大廈更要青山綠水,看得見過去才得摸得著未來,鄉愁是真正營養”。希望在城鎮化的同時呵護記憶:“離別故鄉、落腳城市,是時代變遷中的個體記憶,也見證發展的日新月異。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鋼筋水泥的叢林,注定只是缺乏傳統延續的街區。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見山望水,才能用美麗使鄉愁有所憑依”。
4.2013年8月30日,李克強總理邀請兩院院士和有關專家到中南海,聽取城鎮化研究報告并與大家座談。座談中,李克強總理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事實上,突出統籌城鄉,保護農民利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背離了城鎮化的本意。
5.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某課題組首次利用高分遙感影像,完成對山東等地4.6萬宗宅基地、6500余農戶的調查。當前我國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約2.48億畝,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戶均近1畝,人均220多平方米。廢棄、閑置,低效利用的宅基地、街巷用地、空閑地等有巨大的整治潛力。測算表明,像山東禹城市村莊土地整治潛力在46%~54%,可凈增耕地率13%~15%。農村人走地不動、建新不折舊、不占白不占等情況,導致空心村問題突出。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針下,亟須深化土地制度創新,探雪盤活存量之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