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吧論壇 Exam8視線 考試商城 網絡課程 模擬考試 考友錄 實用文檔 求職招聘 論文下載 | ||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訓 | 在職研 | 自學考試 | 成人高考 | 法律碩士 | MBA考試 MPA考試 | 中科院 |
|
![]() |
四六級 | 職稱英語 | 商務英語 | 公共英語 | 托福 | 雅思 | 專四專八 | 口譯筆譯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語 | 成人英語三級 | 申碩英語 | 攻碩英語 | 職稱日語 | 日語學習 | 法語 | 德語 | 韓語 |
|
![]()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軟件水平考試 | 職稱計算機 | 微軟認證 | 思科認證 | Oracle認證 | Linux認證 華為認證 | Java認證 |
|
![]() |
公務員 | 報關員 | 銀行從業資格 | 證券從業資格 | 期貨從業資格 | 司法考試 | 法律顧問 | 導游資格 報檢員 | 教師資格 | 社會工作者 | 外銷員 | 國際商務師 | 跟單員 | 單證員 | 物流師 | 價格鑒證師 人力資源 | 管理咨詢師考試 | 秘書資格 | 心理咨詢師考試 | 出版專業資格 | 廣告師職業水平 駕駛員 | 網絡編輯 |
|
![]() |
衛生資格 | 執業醫師 | 執業藥師 | 執業護士 | |
![]()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證) | 經濟師 | 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審計師 | 注冊稅務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 高級會計師 | ACCA | 統計師 | 精算師 | 理財規劃師 | 國際內審師 |
|
![]() |
一級建造師 | 二級建造師 | 造價工程師 | 造價員 | 咨詢工程師 | 監理工程師 | 安全工程師 質量工程師 | 物業管理師 | 招標師 | 結構工程師 | 建筑師 | 房地產估價師 | 土地估價師 | 巖土師 設備監理師 | 房地產經紀人 | 投資項目管理師 | 土地登記代理人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保工程師 城市規劃師 | 公路監理師 | 公路造價師 | 安全評價師 | 電氣工程師 | 注冊測繪師 | 注冊計量師 |
|
![]() |
繽紛校園 | 實用文檔 | 英語學習 | 作文大全 | 求職招聘 | 論文下載 | 訪談 | 游戲 |
第十一篇:從4100萬人享有"低保"談起——如何看待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問題
"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簡稱,在2007年全國"兩會"上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早在1993年,黨和政府就開始了城市"低保"制度的試點工作,到1999年覆蓋了全國城鎮。2007年中央決定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低保"制度。8月13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對落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截至5月底,全國超過4100萬人享有"低保",切實保障了城鄉貧困居民的基本生活。
"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成就。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群眾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改革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最近又在"6·25"重要講話中明確強調,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都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中寫道:"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些古語大家都十分熟悉,表達了古人對社會和諧的憧憬,也反映了古人對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這段話引用不錯)
一般說來,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予以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19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建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它已成為現代國家一項不可或缺的社會經濟制度。
在我國,雖然"社會保障"這一概念提出得比較晚,但歷史上出現的救災備荒、扶貧濟困、養老撫幼的制度和機構,實際上發揮了社會保障的功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但當時的保障水平比較低,效率不高。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后,我們開始探索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并相繼建立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制度。
改革開放29年的實踐證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起來,社會保障制度有以下4個作用。
一是"安全網"的作用。社會保障,民安所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眾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人民群眾有生活來源,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人民群眾筑起一道"安全網"。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調節中高收入群體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標準,減少貧困,適當縮小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這樣,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我國目前城鄉、區域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能夠增加社會整體的福利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既有利于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促進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一定程度上激發我國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更快地發展,又可以避免社會消費的過度膨脹,引導消費結構更為合理,平衡社會供需的總量,有利于防止經濟發展出現波動,實現更好地發展。
四是"穩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為勞動者建立各種風險保障措施,幫助他們消除和抵御各種市場風險,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此外,積極鼓勵先富的人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幫助那些困難群體,也可以融洽社會各階層的關系,使社會不同階層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怎樣看待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
"交上十元錢,看病管一年!"這是不少農民兄弟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生動描述。從2003年1月開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始試點。這項制度的主要做法是以大病統籌為主,適當兼顧小病,農民個人只要繳納10元錢,就能享受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雙重補貼,最多可獲得上萬元的補助。截至2007年3月底,全國31個省區市的2319個縣(市、區)開展了試點工作,占全國總數的81.03%,有6.85億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國農業人口的近80%。預計到2008年年底,我國廣大農村將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和推進,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剪影。經過長期努力,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有了長足進展,初步形成了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框架,在促進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社會保險方面,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覆蓋的范圍不斷擴大,社保基金的支撐能力逐步增強。近幾年,社會保險覆蓋人數每年遞增6%左右,社保基金收入每年遞增20%左右。截至2006年底,全國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為18766萬人、15732萬人、11187萬人、10268萬人、6459萬人。五項社保基金總收入8626億元,支出6472億元,共積累8239億元。全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了5374萬人,積累基金354億元。
在社會救助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農村五保、農村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相銜接,政策優惠和社會互助相配套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框架。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城市有2240.9萬人、農村有1509.1萬人被納入"低保",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1249.8萬人次農民、85.6萬人次城市居民分別從醫療救助中受益。未開展農村"低保"工作的地方,775.8萬人得到了特困戶補助。
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供養機構為補充,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為重點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慈善事業進入政府全面推動的新階段。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收養性福利單位4.2萬個,床位187.1萬張,收養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147萬人。全國共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3.3萬個,接受捐款捐物折合約100億元。
不過,客觀地講,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存在覆蓋范圍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夠健全、監察執法不嚴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主要是針對城鎮居民的,即使在城鎮,也有不少居民依然被排除在社會保障的范圍之外。到2006年年底,我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參保職工,分別只占到城鎮就業人員的66.3%和55.6%。而且,從長遠來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將承受來自三個方面的巨大壓力。
一是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問題更加突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1%,預計到2020年比重將升至16%,達到2.4億人。我國養老保險長期實行現收現付制,沒有留出積累資金。老齡化提前到來,意味著"未富先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著養老負擔重、籌集資金難和醫療費用大等諸多挑戰。
二是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使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問題更為凸顯。近幾年,我國就業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全國職工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浙江、廣東、江蘇等省的比例還要高。然而,長期以來,相當數量的非公有制職工沒有享受社會保障。在當前情況下,如何把這些人納入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是我們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
三是城鎮化進程加速給社會保障制度帶來新問題。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已達到57706萬人,未來15年城鎮化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鎮人口將年均增加1300萬人,這些新增城鎮人口亟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另外,目前失地農民有4000多萬人,每年還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他們已成為產業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而我國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針對城鎮人口設計實施的,如何適應城鎮化過程中數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需求,是一個重大課題。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