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必須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更加勤勉務實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浙江日報杭州1月28日訊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正人若不先正己,政府就很難樹起公信力,也就無法取信于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這是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的熱點話題。記者今天就此采訪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的相關內容。
執政為民,服務為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執政為民,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人民政府的應有之義。“政府是公共機構,它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職能,就是為公眾謀福利。”省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對記者說,很多地方政府以往把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關注點也放在經濟增長、GDP增幅上。這在一段時間內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必須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大,讓老百姓過上物質富裕的生活,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并不能解決所有民生問題,不可能滿足老百姓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不可能解決經濟增長中的其他社會問題。作為現代型政府,必須把職能轉變到公共服務職能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上,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這樣才能適應市場經濟需求,順應百姓心聲,建設服務型政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加強對經濟發展的引導支持和保障。
“這是對政府自身建設的最新認識。”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郁建興深表認同。他說:“我們現在常常陷入尷尬局面:一些民眾抱怨政府沒有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政府苦惱于為公共服務埋單了,而民眾不叫好;一些民眾認為政府管得太多,另一些民眾卻認為政府做得仍然不夠。”
轉變政府職能,權力“瘦身”是重點。去年,我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梳理下放406項省級行政審批和管理權限,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免征小微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32項。
“服務型政府,就應當做好‘公共’的文章,包括公共權力的運行、公共責任的承擔、公共產品的提供以及公共秩序的維護等,要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政府管理重心下移,提升行政效能。”省政府參事、省律協秘書長陳三聯說,這就要求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強政風、作風建設,堅持群眾路線,增強責任意識,著力解決好當前政府角色定位中“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大公共服務投入,讓老百姓在改革發展中受益,確保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活得幸福、活得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