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近日,一則北京地鐵車廂內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的新規引來眾人批評。
盡管有關部門表示這一消息有誤讀的成分在,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是用來衡量地鐵線路是否需要購車。但這仍難逃大家調侃——在多數地鐵線路的高峰時段,人們要使出十八般武藝才能擠上地鐵,車廂里有個容腳之處已屬不易,定這樣的指標有什么實際意義?真的能操作嗎?
仔細想想,近年來,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出臺的類似規定還有不少:公廁內蒼蠅數不超過2只、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一個個不靠譜的規定讓人啼笑皆非。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社會要正常運轉,確實不能少了規矩,而制定必要的規矩,正是政府作為管理者的職責所在。這些規定出臺的初衷,多是為了加強城市管理、造福民生。比如,北京地鐵新規是為乘客乘車更安全、更舒坦,聽起來確實合情合理。
愿望雖然美好,如果制定的規矩明顯違背常理、不具操作性,就很難做到令出如山。然而,這些普通人一聽就不靠譜的規矩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堂而皇之地出臺呢?
拍腦門做決策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因。部分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憑感覺下決定、道聽途說做決策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制定的規矩也往往不太科學。實際上,各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大有不同,各行各業情況特點也大相徑庭,如果不充分調研具體情況,不了解老百姓所急所想,不考慮規定執行條件是否具備,拍腦門下的決策就極有可能失去準頭。
另一方面,部分行政管理者希望通過一紙政令來包治百病,并將這些規定當做推卸管理責任的擋箭牌。面對一些關切民生、影響甚廣的社會問題,有關管理者也意識到需要清理安全隱患、治理發展亂象,于是出臺了這些簡單化政令。但行政管理是個復雜工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錯綜復雜,靠一些數字化、禁止性的硬性規定來解決,不僅沒能找準病源,還可能給老百姓添亂。前不久,北京出臺了群租房新規,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對于不少低收入流動人口來說,又要為好不容易找到的一張床而擔憂了。
如果政府在制定這些規矩時太隨意、執行標準不科學,卻又希望通過簡單化禁止、調控來解決問題,倉促出臺之后不了了之或者朝令夕改,除了引來老百姓吐槽“不知民間疾苦”,將自己推上輿論焦點之外,更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社會越來越多元,一項新規很難做到皆大歡喜。但這些規定是最大化造福民眾、還是下錯藥方徒留笑柄卻是能清楚分辨的。制定一項新規,既要尊重科學,更要尊重民意、考慮實際。如果行政管理者在制定規矩時能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反復論證方案標準的可行性,即使可能還會有爭議,但由于滿足的是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需求,在民意上也將獲得更多支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