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24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突出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確定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這是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掌控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即使在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2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已連續多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比較穩定地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的情況下,也不可有絲毫麻痹松懈。盡管我們實現了糧食產量“十連增”,但仍然趕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結構的不斷變化,產需缺口不斷加大,進口持續大幅增加。到2020年,預計糧食需求量將達到1.4萬億斤左右。滿足如此巨大的糧食需求,壓力可想而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保護耕地。農民可以非農化,但基本農田決不能非農化。18億畝的耕地紅線必須堅守,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需要強調的是,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占用了大量耕地,甚至是花了很大代價建成的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也被成片占用。這樣的“占補平衡”必須改變。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農民愿不愿意種糧、愿意種多少糧,關鍵看種糧能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目前化肥、種子等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快于糧價上漲幅度,種糧比較效益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應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方式,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把有限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善于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內糧食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為了減輕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彌補部分國內農產品供求缺口,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防止沖擊國內生產,給農民就業和增收帶來大的影響。現在,重農抓糧的方略已定,各地區、各部門都要高度重視,切實負起責任,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把中國人手中的飯碗端穩端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