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中國人太現實了!”可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難道真是如此嗎?那這樣好不好呢?等等一系列這樣的問題不知不覺隨著這一句話涌現出來。
首先就讓們一起來看看,為什么中國人這么現實?原因有兩個:其一就是在中國生活壓力太大,如果你不向上拼,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人,你連一般的尊嚴與舒適的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其二就是因為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等級觀念就是“金錢至上”,而“經濟成功”被視為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成功。如果你在人生的其他方面都很成功,而偏偏在經濟上是一個失敗者,那么你毫無疑問就是個失敗者,并且,你將難以抵擋這樣的拷問:“既然你在其他方面都很成功,又怎么會在經濟方面失敗呢?”
假如說你是窮人,你會時刻感受到周圍人們無形的責備,即使有的時候人家可能根本就沒說什么;即使我們大家也只萍水相逢,甚至看都沒有看過對方一眼。可問題偏偏就喜歡出現在這里:你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受到別人的關注!在毛澤東時代,體力勞動者的地位無尚榮光(起碼社會宣揚的價值觀是這樣的),現在卻完全顛倒過來了,一個“只會出苦力”的人不僅只能獲取微薄的收入,而且還要受到人們廣泛的嘲笑,不會有人去關注他們內在的人格,他們要想得到同情也分外困難。
在這樣的時代,有一份體面工作對提升你的自尊心的重要程度,僅次于你已經富有得不用工作了。為了保住飯碗和賺取更高的收入,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忍辱負重”,與其說我們向某個掌握我們命運的人物或組織低頭,不如說,我們是在向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低頭。君不見:自從有了微信,人們就變得酷愛用手機拍攝自己到達的高檔場所、買到的高檔商品、見過的“高檔”名人,并且迫不及待地通過微信展示給熟人和朋友圈……與其說它們為自己帶來了快樂,不如說它們為自己帶來了尊嚴。很少有人以展示自己的儉樸生活為榮,即使他有這個念頭,也會缺乏足夠的勇氣,用句俗語來表達,叫“丟不起這人呀”!
社會的日益商業化伴隨著忠誠以及信仰的淪喪。曾經令人反感的“倫理說教”沒有了,但就連“倫理”本身也沒有了。我們整日為生計奔波拼命,已無余心、余力去同情別人,但我們更恐懼別人對自己失敗后毫不寬容的指責和鄙視—你的事業失敗之可怕后果,并非是物質生活難以延續下去,很大程度上在于會被人“戳脊梁骨”;而你乞憐他人同情的心情之迫切,與他人對你表面虛與委蛇、實則幸災樂禍的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我們都被現代商業文明綁架了,而沒有誰敢于掙脫—沒有任何人強迫你這樣做,你這么忍受嫉妒、渴望和痛苦的煎熬,全屬“愿者上鉤”。社會要求我們冷靜、和諧,于是我們神情恍惚,強掩焦慮,竭力做出“正常”甚至“幸福”的樣子,而內心卻更加壓抑和焦慮不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