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5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8 頁:判斷題 |
第 9 頁:案例分析題 |
第 10 頁:綜合分析題 |
查看匯總:2014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將其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號后的字母涂黑。1-40題,每題0.5分,共20分。)
1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對我國意義重大。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 )。
A. 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B.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 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
D. 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團結
參考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前提.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發展趨勢和必然結果。故本題答案選D。
2“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 )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A.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不變
B.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C. 城鎮化
D. 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在工業化、城鎮化深人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故本題答案選B。
3下列不屬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社會救助范疇的是( )。
A. 自然災害救助
B. 司法救助
C. 失業救助
D. 孤寡病殘救助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對于遭受災害、失去勞動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助主要是對社會成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標是扶危濟貧,對象是社會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難人群。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的最后一道防護線和安全網。司法救助不屬于社會救助。故本題答案選B。
4決策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一步是( )。
A. 發現問題,確定目標
B. 調查預測,擬定方案
C. 評估選優,確定方案
D. 實施方案,修正完善
參考答案:C
解析:【答案】C。解析:行政決策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是評估優選、確定方案。故本題答案選C。
5沒有權力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國家機關是( )。
A. 省級人民政府
B. 自治區人大及常委會
C. 較大的市級人民代表大會
D. 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立法法》第63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故本題答案選A。
6教育部公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推動各地制定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 )階段教育的辦法。
A. 學前
B. 小學
C. 初中
D. 高中
參考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教育部官網于2012年7月22日公布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其中提出.“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推動各地制定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省內流動人口就地參加高考升學以及省外常住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參加高考升學的辦法”。故本題答案選D。
7下列各項,說法正確的是( )。
A. “連中三元”的“三元”是指秀才、舉人、進士
B. 我國文化將五行、五色、五方位等一一對應,紅色對應的方向應該是南
C. (--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斷代史,其他都是通史
D. 椿萱是對他人母親的雅稱。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連中三元”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這里的“三元”指解元、會元、狀元。A項錯誤。中國文化把五行、五色、五方位甚至五味、五臟等一一對應,紅色對應的方位應是南。B項正確。《二十四史》是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編定于清代乾隆年間。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被稱為“正史”。《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通史,其他都是斷代史。C項錯誤。椿萱是父母的代稱,萱堂是對他人母親的雅稱。D項錯誤。故本題答案選B。
8根據我國憲法修正案,在愛國統一戰線中新增加的社會階層是( )。
A. 社會主義勞動者
B. 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C. 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D. 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參考答案:B
解析:【答案】B。解析:2004年《憲法修正案》第l9條規定,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第二句“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修改為: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故本題答案選B。
9《老子》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表明( )。
A. 事物的變化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B. 質變是量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C. 質變優于量變
D. 質變和量變相互滲透
參考答案:A
解析:【答案】A。解析:題干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幾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這說明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故本題答案選A。
10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離家獨居。某日其女兒丙(13歲)來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藥放到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乙死亡。對此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甲、丙構成共同犯罪
B. 甲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
C. 甲是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
D. 甲單獨構成故意殺人罪
參考答案:D
解析:【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共同犯罪的主體特征。在本題中,丙只有13周歲,按照《刑法》規定,不能承擔刑事責任,所以也就不能和甲一起構成共同犯罪,因而選項AC都是錯誤的。在本題中,甲是間接實行犯,丙不構成犯罪。甲要丙把老鼠藥放到乙喝的酒中,這樣,甲的行為只侵害了乙的生命權。并不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甲的行為為故意殺人罪,不是投放危險物質罪。故本題答案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