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教育與文化關系 |
第 2 頁:學校文化 |
第 3 頁:學生文化 |
二、學校文化
(一)學校文化界說
雖然對學校文化的存在幾乎沒有不同的意見,但對于如何定義學校文化卻有著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可為定義學校文化提供這樣一些基點:①學校文化不僅包括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一些觀念和行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員共同遵循的觀念和行為;②學校文化既可能會給學校預定教育目的的達成帶來積極意義,也有可能阻礙教育目的的達成,這是由學校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多樣性和歧義性所決定的;③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有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尤其是價值規念。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從其形態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諸因素中,價值觀處于核心的地位。
(二)學校文化的特征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組織現象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現象。每個組織雖然都是更廣大的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受制于更廣闊的社會的需求,受制于社會所確立的總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支配,但由于每一個組織的內外環境、構成因素和歷史傳統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經由自身的運作,會形成其自身獨特的文化模式和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文化從整體上來講,都是整合為一的,有著整體性的特點。作為學校文化來說,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學校有著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學校內部形成的內化了的觀念為核心,以預定的目標為動力,通過一系列活動形成的多層面、多類型的文化。它明確地對違反預定價值規范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拒斥,對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揚,如此使得學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價值取向的影響和支配下完成的。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學校本身就是文化傳統的產物,它又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是經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成的。它負載著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體現。學校文化的這一特征,突出地表現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說傳遞的教學內容上。作為教師與學生活動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積聚,它所呈示的知識經驗,是人類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煉和概括。學校是人類文化的儲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儲存在書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質形態上以外,而且還集中了一大批創造文化、傳遞文化的教師,他們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擁有者。學校是通過下列方式將文化積聚在一起的:①將文化以各種方式加以集中、積累和系統化,使學生發揮著一種類似“文化容器”的功能;②通過專業化教師將這些文化整合傳授給學生;③將已認同接納文化的學生輸送給社會,通過他們返還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4.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了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以及學校領導者亞文化、教師亞文化、學生亞文化、學校職工亞文化、課程亞文化和活動亞文化等。
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①學校環境文化,包括校園的總體結構和布局、校園綠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義的教育和教學場所以及校園環境衛生等;②學校設施文化,包括教學儀器、圖書、實驗設備、辦公設備和后勤保障設施等。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①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學校有不同的組織形態和體系;②規章制度;③角色規范。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有的學者把學校精神文化分解為如下四種基本成分:①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于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②情感成分,是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感情,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③價值成分,即學校校園所獨有的價值取向系統,像“有教無類”的價值取向,“尊師愛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活動優先”的價值取向,以及“嚴謹、守紀、規范、團結”的價值取向,等等;④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校園文化特別是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對學生個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導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難以替代的。例如,有的學校以“嚴謹”著稱,學校的校園布置、組織管理、治學態度、教學要求等通常都能體現這種品格。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較容易形成這種嚴謹的品格。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