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教育與文化關系 |
第 2 頁:學校文化 |
第 3 頁:學生文化 |
三、學生文化
(一)學生文化的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 這表現在學生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由于特定的身心發展需要,有著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齡階段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同時也表現出某些不同于其他學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體的影響
學生多處于青少年時期,有著自己交往的同年齡的群體。在這種群體中,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規范等,構成一種與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3.師生的交互作用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活動,是學校生活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交往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形式不同,學生的反應也就隨之各異。例如,在教師為主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境地,他們就會形成一些與此相應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不同的師生互動模式,可以產生不同的社會氣氛和不同的行為方式。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學生所處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是制約學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一般都有著一些特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規范等。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為也難免會受到家庭的影響。
5.社區的影響
學生生活的社區對其文化的形成也產生著一定的影響。社區作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一般總會形成與社會共同體相應的規范與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習得了社區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帶到學校中來。
(二)學生文化的特征
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
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人的一種過渡性的產物。一方面,它表現為與成人相異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獨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受教師的引導及家長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認同著成人的價值觀念。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個體結為一個群體而表現出來。同時,它對學生所形成的影響也是非正式的。學生文化中蘊含著學生群體的價值和規范,這些文化特征構成一種“環境”,影響著處于這種文化情境中的每一個學生,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習得了這種文化特征。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
學生文化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可能會因共同的種族、民族等特征結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群體,也可能會因共同的社會經濟背景而形成獨特的社會階層文化;他們可能會因性別的差異,在學校中表現出不同的性別文化特征,也可能會因年齡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顯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需求。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
從整個學校文化來講,學生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是對學校文化的一種補充。人的生活是多側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不斷地在發揮著作用。從學生文化的不同類型和樣式上來講,年齡文化、性別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會在發揮各自作用的同時互相滲透、互為補充。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