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 課堂管理概述
(一)課堂管理及其功能
所謂課堂管理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外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一般來說,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是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等因素能否相互協調。
課堂管理始終制約著教學和評價的有效進行,具有促進和維持的功能。促進功能是指教師在課堂里創設對教學起促進作用的組織良好的學習環境,滿足課堂內個人和集體的合理需要,激勵學生潛能的釋放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維持功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持久地維持良好的內部環境,使學生的心理活動始終保持在課業上,以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導對課堂管理有不同的影響。參與式領導注意創造自由空氣,鼓勵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監督式領導則待人冷淡,只注重集體討論的進程,經常監督人的行為有無越軌。教師如果選擇參與式領導,那么課堂管理的效率就會好一些;而如果選擇監督式領導就會形成一種假象,表面上課堂被管理的井然有序,實際上被管理者并非自愿接受管理。
(二)班級規模
班級的大小是影響課堂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班級的大小會影響成員間的情感聯系。班級越大情感紐帶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內的學生越多,學生問的
個別差異就越大,課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級的大小也會影響交往模式。班級越大,成員間相互交往的頻率就越低,對課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級越大,內部越容易形成各種非正式小群體,而這些小群體又會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班級的性質
影響教師課堂管理的另一個情境因素是班級本身。不同的班級往往有不同的群體規范和不同的凝聚力,即通常所說的班風,教師不能用固定不變的課堂管理模式對待不同性質的班級,而應該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掌握班級集體的特點,運用促進和維持的高度技巧,獲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對教師的期望
人們對教師在學校情境中執行任務往往有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師的外貌談吐并不符合這種固定的看法,人們還是會按照這種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釋教師們的行為,這就是定型的期望。它包括人們對教師理應表現的行為及其所具有的動機的意向的期望。一般說來,它的形成是教師長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為的結果。
班內的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行為同樣會形成定型的期望。他們期望教師以某種方式進行教學和課堂管理。當期望與現實發生沖突時,這種定型的期望必然會影響課堂管理。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