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課堂紀律的管理
一、課堂紀律的性質
(一)課堂紀律的概念
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協調學生的行為,以求課堂目標的最終實現,必然要求學生共同遵守課堂行為規范,從而形成課堂紀律。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準則與控制。
(二)課堂紀律的類型
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
學生需要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和監督,因為他們不知道在怎樣一個大集體中進行學習。缺少教師的指導,他們就不能創立有組織的活動所必需依賴的集體結構——紀律。學生只有在有紀律的活動中,才能學到維護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某些規范和態度,才能享受到有紀律的集體活動所帶給他們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教師促成的紀律應該包括結構的創設和體貼。教師的指導、監督、懲罰、規定、限制、獎勵、操縱、組織、安排日程和維護標準等,都屬于結構的創設。而體貼則包括同情、理解、調解、協助、支持、征求和采納學生的意見等。
2.集體促成的紀律
自從入學以后,班集體對學生在發展控制自我和活動定向等社會成熟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開始對其他同學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一系列的規范行為。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建立一個積極向上、學習風氣良好的班集體對管理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任務促成的紀律
每一次任務都有其特定的紀律,有時某一項任務會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而對其他誘人的活動置之不理。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個人對任務的充分理解和濃厚興趣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任務促成的紀律是建立在積極動機基礎上的。學生卷入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學生對活動任務的理解越深刻,越能自覺地遵守活動的紀律,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輕易放棄。
4.自我促成的紀律
馬卡連柯說,我們的紀律永遠應該是自覺的紀律①。良好的課堂紀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覺的紀律。作為有責任心、成熟的學生,不但應當遵守教師和集體促成的紀律,而且還應為發展集體的行為準則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課堂結構與課堂紀律
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境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
(一)課堂情境結構
1.班級規模的控制
一般而言,班級規模越大,學生的平均成績便越差;班級規模越大,教師態度、學生態度和課堂處理的得分就越低。通常,班級過大容易限制師生交往和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機會,阻礙了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較多的紀律問題。
2.課堂常規的建立
課堂常規是每個學生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課堂行為準則,它們賦予學生的課堂行為以一定的意義,使學生明白行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具有約束和指導學生課堂行為的功能,從而使課堂行為規范化。
3.學生座位的分配
研究發現,分配學生座位時,教師主要關心的是減少課堂混亂。其實,分配學生座位時,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應該是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所以,學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慮課堂行為的有效控制,紀律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又要考慮促進學生間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并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
1.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
學生在課堂里的活動可以分為學業活動、非學業活動和非教學活動三種類型。在通常情況下,用于學業活動的時間越多,學業成績便越好。
2.課程表的編制
課程表是使課堂教學有條不紊進行的重要條件。它的編制,首先應盡量將語文、數 (四)問題行為的處置與矯正 在對待問題行為的問題上,除采用說服教育、行為訓練的方法外,還可以采用一些課堂管理技巧,解決短暫性的課堂紀律問題。
1.使用信號制止不良行為
在不良行為被發現時,教師可用凝視、搖頭、小聲咳嗽等信號示意學生停止不良行為。
2.鄰近控制
教師可走近違反紀律的學生,試站在他身旁,試用輕拍其背、輕敲桌面等方式給予提醒。
3.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可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時給予鼓勵。
4.使用幽默
使用幽默糾正不良行為,沒有惡意,又不會讓學生反感。
5.安排余暇
對反應較快的學生要給他安排令他感興趣的作業,不給他在課堂上因無事可干而產生違反紀律的機會。
6.移除誘因
對分散學生注意力的書籍、玩物等可暫時拿掉,以消除誘因。對上課時愛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學,可調離座位;對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生,可安排在與教師臨近的位置,以便于控制。
7.提出要求
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在必要時可公開提出要求來統一行動,但不要表現出訓斥、譴責、諷刺及侮辱性的批評。
除以上所提到的常用技巧外,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個別談話或懲罰等方法。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應該是對事不對人。教師對學生首先應予以尊重、愛護與關懷,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才能使學生取得進步。
另外,有一些課堂問題行為需要由心理輔導來處理和矯正,這就要請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來完成有針對性的幫助了。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