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中學德育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中學德育過程 |
第 3 頁:第三節中學德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 |
第十章 中學德育
考點預測:本章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大,要求考生在掌握德育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釋、說明并解決德育實踐中的問題。考查形式多為簡答、論述或案例分析等主觀題。
第一節 中學德育概述
一、德育
(一)定義
廣義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和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道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學校德育.簡言之就是教師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二)德育任務
1.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能力,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觀:
2.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德育的意義
1.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
3.德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學德育目標
(一)德育目標的含義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是: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二)中學德育目標
中學德育目標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方面。通過中學階段的教育,使
三、中學德育內容
(一)初中階段的基本內容
1.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初步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的教育。
2.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國家觀念的教育;熱愛祖國河山、文化、人民以及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教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熱愛和平,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3.理想教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學習目的教育。
4.道德教育:《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訓練;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教育;公民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熱愛集體,維護集體利益的教育;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
5.勞動教育:熱愛勞動和勤勞致富的教育;尊重勞動人民的教育;勤勞儉樸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6.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教育;初步的民主和法制觀念教育以及憲法、刑法等法律知識教育;自由和紀律的關系的教育;《中學生守則》的教育。
7.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青春期心理衛生和性道德教育:男女同學真誠友誼的教育;良好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培養的教育;升學與就業的指導。
(二)高中階段的主要內容
1.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初步的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經濟常識教育;政治常識教育。
2.愛國主義教育:為祖國富強、人民富裕貢獻青春的教育;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優良傳統,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影響的教育,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遵守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教育。
3.國際主義教育: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熱愛和平的教育:發展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教育:獻身人類進步事業被育。
4.理想教育:進一步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立志成才教育。
5.道德教育:社會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教育: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禮儀的教育;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提倡共產主義精神的教育。
6.勞動教育: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指導;社會主義勞動態度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教育;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教育。
7.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教育;進一步的法制與紀律教育。
8.身心衛生與個性發展教育:繼續進行青春期教育:加強心理保健指導;加強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
除對初中、高中各年級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良好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等以上各系列內容的教育外。還要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發展及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進行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等教育;結合紀念重大節日以及班、年級教育主題的需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結合有關學科和各種課外活動進行審美教育。總之.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綜合的系統的經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四、中學德育的意義
第一.中學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礎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之一。
第二.中學德育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發展。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障。
第三.中學德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來保證。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