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教學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教學過程 |
第 3 頁:第三節 中學教學原則 |
第 4 頁:第四節中學教學方法 |
第 5 頁:第五節 教學組織形式 |
第 6 頁:第六節 教學評價 |
第 7 頁:第七節教師工作的基本環節 |
第九章 中學教學
第一節 教學概述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4.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1)關于教學目標: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關于教學設計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學習過程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
(3)關于教學方法:
①支架式教學
環節: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
②拋錨式教學
環節: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效果評價——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三、中學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教學的其他任務只有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二)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所謂智力。是指個人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創造能力主要是指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探索、發現和掌握未知曉的知識的能力,這是發展的高級形式,而且是學生個人的求知欲、進取心和首創精神、意志力與自我實現決心的體現。只有注意發展性教學,善于啟發誘導學生進行思維操作,進行推理、證明,去解決創造性作業.才能培養學生的智力和發展他們的創造才能。人們的智力是先天遺傳素質、后天環境、教育影響和個人努力四者相互作用的產物,但對中學生來說,教學對他們的智力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三)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教學要注意發展學生體力。教學特別要注意教學衛生,防止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使學生有規律有節奏地學習與生活,保持旺盛的精神,發展健康的體魄。
(四)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態度。科學的世界觀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學生的品德、審美情趣和世界觀正處在急速發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學在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
(五)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學在強調共性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通過教學,激發每個學生的個性。不僅使他們有現代科技文化知識。而且有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