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導入技能 |
第 2 頁:提問技能 |
第 3 頁:教學語言技能 |
第 5 頁:講授技能 |
第 6 頁:結課技能 |
第 7 頁:板書技能 |
第 9 頁:其他技能 |
(四)課堂體態語藝術
1.表情運用的藝術
這里所說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世界語”,一個人的喜、憂、怒、悲、恐、驚全都可從面部表情上反映出來。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的復雜千百倍的語言。”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如能運用好面部表情語言,就可以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有教育家提出:“用愛的微笑去征服學生的心靈。”教師應把微笑帶進課堂,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包袱。試講時,建議考生走進教室時就做到面帶微笑,給考官送上一縷陽光,這樣才能在試講中用熱情去感染他們。
2.手勢運用的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準確適度地運用手勢,既可以傳遞思想,又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增加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手勢還可以做相應的旋律提示。
例如:在教學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可用手勢做相應的旋律提示,在欣賞第一主題(又稱“愛情主題”)時,教師可根據緩慢、柔情的旋律做流暢、緩慢的畫波浪線手勢;樂曲轉入第二部分時,教師可以用左手做相應提示,右手繼續跟著旋律的起伏做相應的波動,以此轉入下面部分的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手勢雖有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但并不是在課堂上運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課堂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聽課狀態做相應的改變,如在上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結尾部分時,當結束部奏出最后一音,協奏曲進入展開部時,教師的手勢動作便可以停止,給學生留有欣賞、想象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聆聽來感受樂曲的強弱、情感的表現,在頭腦中想象故事發生的情節。
總之,手勢在體態語中是動作變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豐富的表達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手勢語用得簡練、適當、自然、協調、多樣。
3.眼神運用的藝術
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傳神、會說話,最能表達細膩的感情。教師在課堂上藝術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講課時,應不時地用眼睛環視整個課堂,使學生感到你在對他講課,調動他們的參與感。另外,局部專注能夠對學生進行仔細的心理調查,還可以制止部分或個別的學生走神或騷動。教師藝術地應用眼神,對教學有很大幫助。
試講中,考生的眼神應隨知識內容、隨教學情境而有所變化,并注意和考官有眼神的交流。
4.身體距離運用的藝術
人際間的距離也有信息意義,也是一種無聲的體態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學生的遠近不一,會給學生不同的心理感覺,產生不同的效應。有研究表明,當教師站在距學生2—3.5米的地方,就會產生一種控制效應,如果某個學生不注意聽講或行為不當,教師只要表露出開始向這個學生走去的意向,就會使這個學生迅速地改變其不當的行為。很多有經驗的教師曾表示上公開課的大教室遠沒有在小教室上課的效果好。可見,講究距離在課堂上的應用,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試講時,考生也應將這門藝術表現出來,適時離開講臺走近學生(學生為虛擬的),必要時可以一邊念一邊適宜地走動,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積極情緒。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非語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視。教師準確、適當、自然、協調地運用體態語,能更好地發揮組織、指揮、講解的工具作用,完成“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觀察、分析、歸納言語,領會教師意圖,悟出語言規則。因此,在教師資格考試面試試講中,考生應該有意識地將非語言交流手段利用起來,突出無聲的力量,以無聲勝有聲,最優化地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
【備考提示】教學語言技能需要各位考生在練習中掌握,當習慣變成自然時,相信成功就在不遠處等候各位考生了。在此,建議考生可以準備如上教學片段的詳細說明,并反復練習,充分體會把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