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導入技能 |
第 2 頁:提問技能 |
第 3 頁:教學語言技能 |
第 5 頁:講授技能 |
第 6 頁:結課技能 |
第 7 頁:板書技能 |
第 9 頁:其他技能 |
二、提問技能
(一)提問技能的含義
提問是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行為。提問技能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教學行為。
(二)提問的作用
1.對學生的作用
首先,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
其次,提問還為學生提供課堂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教師的作用
對于教師而言,通過提問,教師可以加深與學生的交流,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或某一個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最快捷獲取反饋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除了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提問還能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3.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提問也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當課堂氛圍沉悶時。教師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回答與點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所以,提問又是維持良好課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備考提示】在試講過程中,雖然沒有真正的學生進行配合,達成互動,但是提問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提問能考查考生對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了解程度,能反映考生的教學能力。所以,在寫教案時,考生要有對提問環節的設計,包括在什么時候提問,提什么樣的問題,找什么樣的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的內容及教師的反饋等。
(三)提問的分類
1.根據認知水平分類
(1)低級認知提問
低級認知提問,又稱基礎性提問,用于檢查學生的知識,一般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學生用所記憶的知識照原樣回答即可,不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教師判斷學生的回答也較容易,只簡單地分為正確與錯誤。它包括知識性提問、理解性提問、應用性提問三種。
、僦R性提問
這類提問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概念、字、詞、公式、法則等基礎知識的記憶情況。
簡單的知識性提問限制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給他們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因此,課堂提問不能局限在這一層次上。在知識性提問中,教師通常使用的關鍵詞是:誰、對不對/是不是、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時候、有哪些等。
②理解性提問
這類提問主要用于檢查學生對已學的知識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多用于某個概念、原理講解之后。
學生要回答這類問題必須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解釋、重新組合,對學習材料進行內化處理,組織語言后表達出來,因此,理解性提問是較高級的提問。學生通過對事實、概念、規則等的描述、比較、解釋,究其本質特征,從而對學習內容做更深入的理解。
在理解性提問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關鍵詞是:請你用自己的話敘述、闡述、比較、對照、解
釋等。
、蹜眯蕴釂
這類提問主要用于檢查學生把所學概念、規則和原理等知識應用于新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應用性提問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關鍵詞是:應用、運用、分類、分辨、選擇、舉例等。例如,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起因。
(2)高級認知提問
高級認知提問是在學生的內心引起新知識的提問。通常不止一個正確答案,學生需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判斷時,主要根據提問的意圖,判斷答案是否有道理、有無獨創性,或者在幾個答案中比較哪一個更好些。它包括分析性提問、綜合
性提問、評價性提問三種。
①分析性提問
這類提問要求學生通過分析知識結構因素。弄清概念之間的關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必須能辨別問題所包含的條件、原因和結果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類提問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構成要素、事物之間的關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問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關鍵詞是: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關系、得出結論、論證、證明、分析等。
、诰C合性提問
在進行綜合性提問時,教師需要學會分析綜合與推理想象。
分析綜合,要求學生對已有材料進行分析,從分析中得出結論。例如,通過閱讀相關的數據、地圖等資料,判斷世界各地的地形特點和氣候差異。
推理想象,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事實推理、想象可能的結論。比如知道親本的基因型來推斷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現型。
綜合提問的表達形式一般如下:根據……你能想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嗎?為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如果……會出現什么結果?
、墼u價性提問
評價性提問又稱開拓性提問。這類提問要求學生運用準則和標準對觀念、作品、方法、資料等做出判斷,或者進行比較和選擇。評論性提問,需要運用所學內容和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并融進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價值觀念進行獨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學生能提出個人的見解,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是最高水平的提問。在評價性提問中,教師經常使用的關鍵詞是:判斷、評價、證明、你對……有什么看法等。例如,通過《項鏈》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怎樣看待法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2.根據提問技巧分類
(1)誘導提問
這類型的提問是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開展定向思維的提問。一般在某個新課題的起始階段,教師常使用誘導提問。
如語文《喂——出來》:
教師在板書課題后提問:
師: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要讓誰出來?
生:我想知道是誰在叫誰出來?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要讓他出來?
師:那么接下來我們帶著同學們的疑問來共同學習《喂——出來》。
【點評】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對于《喂——出來》這篇文章的學習興趣。先激發學生對于“喂——出來”這個題目的探究欲望,從而進入到課文的學習。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對于課文的學習就多了很多期待。
(2)疏導提問
這類型的提問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思路受阻或是偏離正確方向時,教師進行點撥、疏導的提問。
如數學《三角形內角和》: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時,教師用課件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師: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師: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
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
師:怎么得的90度?
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
師:這樣計算對嗎?
(課件演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和思考后)
生:各是180度。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畫一個任意三角形,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
生:……
【點評】學生想當然地認為把一個三角形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原三角形內角和的一半:90度。教師演示三角形等分過程,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再加上自己的動手操作后,這才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通過教師的疏導,既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
(3)臺階提問
這類型的提問是將一組提問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地排列得像階梯一樣,引導學生一階一階地攀登,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提問。設計這種類型的提問,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局部到整體的認識規律。
如歷史《鴉片戰爭》:
在講到“鴉片戰爭”時,先提問“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提出第二個問題“中國落后在何處”。學生討論總結后,又提出第三個問題“中英力量對比狀況反映出的根本問題是什么”!處熞龑W生層層分析鴉片戰爭。
【點評】由學生在書本上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入手,慢慢引導學生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會對鴉片戰爭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記憶。在培養能力的同時,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4)迂回提問
這類型的提問也稱作“曲問”,即為解決一個問題,折繞地提出另外一個或另外幾個問題的提問,這種類型的提問意在增加思維強度,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的地位。
如語文《望洞庭》:
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即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顏色各異,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將它跟詩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嗎?
生:像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學生朗讀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大家要有感情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上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點評】這位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含義時,沒有直接問其義,而是巧妙設置情境,讓學生想象皎潔的月光下洞庭湖周邊的美景。通過創設情境和巧妙提問,使學生明白青螺與君山的內在聯系。
(四)提問注意事項
1.關于問題設計
(1)問題設計要有目標性;
(2)問題設計要有科學性;
(3)問題設計要有啟發性;
(4)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
(5)問題設計要有趣味性;
(6)問題設計要有順序性;
(7)問題設計要有開放性;
(8)問題設計要有挑戰性;
(9)問題設計要有探索性;
(10)問題設計要有生成性。
2.提問要講究時機
教學視角是課堂選擇提問時機的重要依據。當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時,即為“最佳時機”。
(1)根據教學進程恰當把握
教學進程是把握提問時機的決策因素。教師可根據教學進程中的具體情況靈活地選擇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時機包括:當教學到達教材的關鍵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疑難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精華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矛盾處時;當教學到達教材的深奧處時等。
(2)根據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恰當把握
學生的心理狀態多種多樣,如當學生思維困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破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當學生疑惑不解、一籌莫展時;當學生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當學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奮、躍躍欲試時等,都可以用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
總之,提問時機要把握恰當,做到當問時則問,善于捕捉學生的“憤、悱”狀態,在學生“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時,不失時機地用問題的鑰匙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尋找學生思維的最佳突破口。
3.提問要注意態度
(1)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提問環境
提問要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也可以制造適度的緊張氣氛,以提醒學生注意,但不要用強制性的語氣和態度提問。要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消除學生過度緊張的心理,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積極參與問題的回答,大膽發言。
(2)教師在提問時要保持謙遜和善的態度
提問時教師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以及與學生的距離、在教室內的位置等,都應使學生感到信賴和鼓舞,而不能表現出不耐煩、訓斥、責難的態度,否則會使學生產生回避、抵觸的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
(3)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回答
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要適當等待,啟發鼓勵;對錯誤的或冗長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更不要訓斥學生;對不做回答的學生也不要批評、懲罰,應讓他們聽聽別人的回答。
(4)教師要正確對待提問中的意外
有些問題,學生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教師可能對這種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確沒有把握,無法及時應對處理。此時,教師切不可妄作評判,而應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說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訴學生或與學生一起研究。當學生糾正教師的錯誤回答時,教師應該態度誠懇、虛心接受,與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五)試講提問高分技巧
1.提問高分要點
(1)吐字清晰、表述連貫
由于考試本身具有嚴肅性,提問雙方的角色又都是由考生一人來完成,這對于考生而言是一種沒有過的經歷,有些考生在考場提問時放不開,底氣不足,吐字不清晰,表述斷斷續續,從而影響了提問的效果。所以在備考時,一定要提前設計好問題,以及學生的回答。這樣才能避免臨時組織語言時,由于緊張而導致詞不達意。在試講中,表述一定要清晰連貫,爭取給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如音樂課進行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試講: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知道這是關于什么動物的故事嗎?(停頓兩秒,簡單環視教室)
師:嗯,我們很多同學都知道是關于丹頂鶴的故事,那么有誰知道故事發生在哪里嗎?有誰愿意講講這個故事嗎?
(停頓兩秒,簡單環視教室,然后手指向教室中間)
師:好,你來給大家說說。
(眼神看向手指的方向,微笑并做傾聽狀,停頓兩秒)
師:剛才他給大家講了這個故事。講得非常好,掌聲鼓勵一下。我們知道啊,有一個女孩她從小愛養丹頂鶴,在她大學畢業后,她回到她養鶴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為了救那只受傷的大丹頂鶴滑進沼澤地,就再也沒上來。這個故事充滿了愛,充滿了人性美。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2)注意語速與停頓
由于教案都是準備好的.有的考生在試講中,會給人感覺像在背稿。所以提醒考生在試講中,要注意停頓與語速的變化。在提出問題后,要停頓兩三秒的時間。表示有留時間給學生思考。試講提問的關鍵是讓考官有真實感。注意語速和停頓,立馬會讓考官有在真實課堂聽課的感覺。
(3)評價與反饋
提問完后,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反饋。最常用的課堂評價方式是教師進行評價。
如“回答正確”“你說得真好”。一般對于學生的評價以積極的肯定的評價為主。
2.外在肢體形式
提問過程中,除提問內容本身外,考生的外在肢體表現也非常重要,肢體表現與提問相一致,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外在肢體主要包括眼神、手勢、面部表情等。
【備考提示】在試講中,提問能夠體現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把握,但是千萬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尤其是注意不要提過于簡單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提問之前一定要設計好該問題怎么問,提問誰,怎么答這幾個方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