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華生,他最早提出環境決定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有什么樣的心理和行為。
2.B[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學習中已經獲得了豐富經驗與知識,即使出現一些未接觸過的問題,他們也會從自己的經驗背景出發形成某種新的認識,強調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習得新的知識經驗。
3.BFM析]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
4.B[解析]場依存型指人們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場獨立型則傾向于利用自己內部的線索作為參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沖動型指尚未搞清問題要求時就對問題進行解答,沉思型則傾向于深思熟慮。
5.C[解析]認知內驅力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理解,并掌握知識的需要。附屬內驅力指一個人想獲得自己所附屬的長者的贊許和認可,取得應有的賞識的需要。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因自己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交往內驅力說法不妥。為了改變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源于自我提高內驅力。
6.A[解析]高原現象指學生在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技能學習中,練習到一定階段,常出現的進步暫時停止的現象。
7.C[解析]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分兩個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照他人設立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階段;l0歲以后,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照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協商或修改的。前習俗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均屬于科爾伯格的道德推理發展論。
8.A[解析]參與式領導方式的教師注重創造自由氣氛,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監督式領導方式的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較為冷淡,他們只注重集體討論的進程,并經常監督學生的行為有無越軌。
9.C[解析]皮亞杰把人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零~二歲)、前運算階段(二~七歲)、具體運算階段(七~十一二歲)、形式運算階段(十一二歲以上)。
10.D[解析]最近發展區由維果茨基提出,指學生現有水平(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獨立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的差異。
11.A[解析]加涅根據學習結果對學習分類,把掌握以言語信息形式傳遞的內容,或學習結果以言語信息表達出來的學習稱為言語信息學習。
12.C[解析]接受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是課堂學習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意義學習指通過符號使學習者在頭腦中獲得相應的認知內容的學習。機械學習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毒非實質性和人為性的聯系。發現學習是指教師啟發學生獨立發現事物意義的學習。
13.C[解析]C項做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靈活運用及實際技能的培養,是不可取的。
14.D[解析]常模參照評價的成績水平由學生在集體中的相對位置確定,主要用于選拔或編組、編班;標準參照評價的成績水平由絕對的標準確定,不考慮其他個體對任務的完成情況。
15.D[解析]加涅被公認為是將行為主義學習論與認知主義學習論相結合的代表。他從兩大理論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承認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另一方面又著重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一一認知活動,并且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運用現代信息論的觀點和方法,通過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對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過程,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填空題
1.行為人本
2.學習內容或學習結果
3.辨別概括
4.背景船識的多少
5.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6.正
7.認知結構
8.編碼
9.有意義
10.語言個體
11.相互影響階段
12.表征
13.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
14.元認知策略
15.下位學習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