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從教育史上看,最早的教學手段就是人自身的活動,如口耳相傳、示范、模仿、練習,但主要通過語言,也包括表情、動作、形體等進行。
2.C[解析]教育學是關于怎樣培養人的一門科學,而要解決培養人的問題,就勢必會在解決培養人的教育實踐活動中,產生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當人們體會到某些教育事實對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對人的發展有某種意義,但還不了解它,同時又想知道它,弄清它,而決定去研究它時,這樣便構成教育問題。人們對教育的認識達到這個水平時,即把教育問題作為教育學的對象時,教育學就產生了。”因此,教育學的研究最根本的對象就是教育問題。
3.C[解析]新中國教育學發生、發展既得益于我國學者對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又與20世紀50年代初前蘇聯社會主義教育學的導入有著深刻的關聯,特別是凱洛夫的《教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
4.D[解析]設計教學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說和杜威的實驗主義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而創立的一種教學構想。創始者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教育哲學教授、杜威的追隨者克伯屈。
5.C[解析]桑代克從動物心理實驗著手研究學習心理、智力及個別差異。他觀察動物走迷宮、開迷籠等從嘗試錯誤到成功的學習過程。根據實驗結果,桑代克提出了有名的學習律,被稱為“現代教育測驗之父”。
6,B[解析]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要遵循一般認識過程的普遍規律,要經歷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間接經驗,即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并在教學中間接地去認識世界。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并且是間接地去體驗。這就是教學過程的間接性。
7.D[解析]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具備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同時知識中也包含有認識方法的啟示。向學生介紹關于歸納、演繹、解決問題等思維方法的知識,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必然要求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思考和判斷等心智活動,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動中才能發展認識能力。
8.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創設良好的教育情景包括美觀、樸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凈化美化校園等。
9.A[解析]班級組織建構主要是為了教育,因而其首要原則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則。
10.C[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11.A[解析]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的結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準確程度。
12.B[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意思是(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學記》還說:“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鉆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誘導了。
13.D[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14.C[解析]一個優秀班集體必須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
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風是、一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是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
15.B[解析]學科活動是一種學科性的課外學習和研究活動,一般按學科分別組織活動。這類活動是學校課外活動的主體部分。
二、填空題
1.外鑠論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2.先天遺傳因素 后天環境 內在品質 外在環境
3.學校文化
4.法律形式免費
5.終身教育
6.雙重性
7.外部條件
8.裴斯泰洛齊
9.墨翟
10學校
11.個別化教學
12.身心發展規律
13.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
14.《關于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
15.心理特征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