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
(2)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
(3)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
(4)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2.[參考答案]
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知識,但創新能力決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不僅表現為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3.[參考答案]
(1)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2)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識,養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勇于開拓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4)形成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道德觀念;
(5)養成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開放心態和應變能力。
4.[參考答案]
教育有三個基本構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1)教育者是從事學校教育活動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加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教師是學校教育者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他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人作為教育的對象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時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3)教育影響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聯系的總和。它是教育買踐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參考答案]
德育過程和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不同表現在:
(1)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品德自我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則是教育看對受教育者的教育過程,是雙邊活動過程。
(2)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包括自發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德育過程中學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
(3)從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結果看,品德形成可能與社會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過程的結果,學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則與社會要求相一致。
6.[參考答案]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3)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當前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的教師角色交換,教師必須按課程規范的復制者轉換為新課程的創造者、設計者和評價者,教師由傳統知識的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由“單一學科型教師”向“跨學科型”教師轉變;由“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充滿實踐智慧的專業人員”;面對新課程,教師將一切從“新”開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課程,重新認識學生,重新設計教學。(1)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教師的情感人格特點越豐富,對教育教學的激勵作用越大。師生關系是教育中的基本關系之一,其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的現實績效。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導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方向轉變,師生關系成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關系。
(2)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師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教師素質,是素質教育乃至新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教師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水平,直接關系教育和課程改革成敗。因此,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具體表現為一個完善合理的素質結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高尚優良的人格,不斷完善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的能力結構。
(3)教師的能力發展。新課程背景下不但要求加強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同時呼喚教師的新能力,如:強化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發展教師的交往與合作能力;培養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培養課程整合能力;發展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技能。
(4)教師的自我意識與人際關系。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教師和諧、合作的人際關系對確保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們迫切需要做到的:建立良好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將教師人際關系引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加強交流與溝通,倡導團隊精神,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氛圍;幫助教師掃除人際交往障礙、提高教師人際交往能力;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和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教師還必須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終身學習。為適應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要求,教師必須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參考答案]
(1)方向性原則。教育評價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教育評價的監督、調控來保證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應以社會主義方向為總原則。方向性原則還為教育評價提供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即教育評價的服務方向。
(2)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是指在教育評價時必須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主觀臆斷或摻雜個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客觀地確定指標和價值標準;②評價方法要客觀;③信息收集與評價輿論要客觀。
(3)一致性原則。一致性原則是指在教育評價時,必須有一致的標準,無論
是對集體還是對個人的評價必須使用同一的標準。
(4)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是指教育評價標準的制定以及評價的過程應當具有全面性,評價的標準不能只突出一個項目,評價的過程也要盡可能地收集各個方面的信息,不能偏聽偏信,在沒有搜集到有關的信息時就進行判斷。
(5)目的性原則。教育評價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動,只有確定了相應的評價目的后,才能選擇有效、適當的方法來進行。
(6)教育性原則。教育性原則是指在教育評價中必須促進被評價者積極上進,從而發揮優點改正缺點。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充分尊重和信任評價對象。②要正確處理評價結果,成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不要過多地斥責和批評。
(7)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結合的原則。單項評價是指對評價對象從某個側面進行的評價,綜合評價是指對評價對象進行完整的系統的分析。
(8)靜態與動態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就是對評價對象已經達到的水平或已經具備的條件進行判斷。動態評價是指對于評價對象的發展狀態的評價。
(9)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定性分析就是對教育過程和結果的性質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側重于事物的質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對教育過程的結果從數量方面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側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