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三、判斷題
1.√ 【解析】班會活動具有集體性、自主性、針對性的特點,因此,題干是正確的。
2.√ 【解析】后進生由于經常得到否定性評價,得不到成功的喜悅,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沒有興趣,導致學習動機的枯萎。
3.× 【解析】積極分子的隊伍不是穩定不變的。
4.√ 【解析】它體現了直觀性教學原則。
5.× 【解析】教學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揭示其思想性,才能促進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世界觀的發展。
6.√ 【解析】因為它培養的是作為公民必須掌握的“三基”(讀、寫、算)。
7.× 【解析】學生有榮譽權,教師對學生的榮譽及智力勞動成果,不得隨意剝奪和侵占。
8.√ 【解析】見大綱中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9.× 【解析】遺傳只提供了個體發展的物質前提,而這個前提能否轉變為現實還要受環境的影響。
10.× 【解析】《理想國》是柏拉圖的著作。
11.× 【解析】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中心。
12.√ 【解析】課外活動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參加,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13.× 【解析】上好一節課的先決條件是備好課。
14.√ 【解析】教學過程正是在教師不斷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
15.× 【解析】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
16.√ 【解析】義務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
17.√ 【解析】小學生還沒有更高尚的學習動機,他們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成人的夸獎。
18.× 【解析】l986年4月六屆人大審議通過了《義務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新義務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實施。
19.× 【解析】教育學是人們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認識與研究達到一定程度,形成系統觀點后形成的。它產生的很晚,直到17世紀才形成。
20.× 【解析】循序漸進要求教學要區分主次,分清難易,有詳有略。
編輯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