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國家,普魯士是世界上最早實行 義務教育的國家。
2.B 【解析】孔子所說的“學”即“學習”,“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3.D 【解析】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普及性、基礎性和 強制性。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5.A 【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 段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種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發展時期的不平衡性。
6.B 【解析】陶行知的話體現了教師素養中的崇高的職業道德。
7.D 【解析】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使其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于知識技能的運用。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體現了重視掌握知識的鞏固問題。
8.A 【解析】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9.D 【解析】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書育人,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過來影 響教書,教書與育人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0.D 【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它要求教師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力,而不能打擊個別同學的積極性和獨創性。
11.B 【解析】“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說明教學中應重視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魚”指直接給他現成的魚,而“漁”則指捕魚的方法。教給學生方法,讓他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標,效果會更好。
12.A 【解析】道德認識是指兒童對一定社會政治觀點、思想觀點、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兒童形成和發展自身品德的認識基礎,就人的發展而言,其認知發展水平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的修養水平。
13.A 【解析】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14.C 【解析】小學生年齡偏小,知識儲備和經驗較少,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老師應該側重運用直觀的方法。
15.B 【解析】20世紀50年代,以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為代表提出了 “范例教學法”。
16.D 【解析】小組活動是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外活動小組是在教師或輔導員的指導下,以自愿結合原則為主,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校的具體條件而組成的小組,以某一課題為內容,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經常性活動。其主要特點是小型分散,靈活多樣,便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體實施和培養專門人才。
17.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代化視聽等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實踐證明,演示法不僅能使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18.A 【解析】在這種類型中,教師有很強的教學責任心,但教育方法簡單,不講求教學方式,不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往往以教師的主張、決定為準。學生對教師只能是聽取和服從,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處于被動地位。
19.C 【解析】根據課程的制定者,我國把課程分為國家、地方、學校三個層次。一級課程和二級課程指的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20.B 【解析】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